李賢 |
近年來,儘管中國長期致力於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但一些國家仍大幅增加在台外交人員編制,並強化其「準外交」代表處。
儘管台灣只有12個正式外交盟國,但台灣與全球主要大國的關係仍在不斷深化。
2016 年,時任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進行了歷史性通話。
與此同時,德國睽違 26 年來首度恢復與台灣高層互訪,於 2023 年 3 月派出部長級官員訪台。同月,捷克議會下院議長亦率領官方代表團訪台。
![去年 9 月 25 日,台灣、美國、日本、澳洲及加拿大的代表出席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聯合委員會會議,強調深化多邊合作以應對區域及全球性挑戰。 [台灣外交部]](/gc9/images/2025/05/26/50531-gctf-370_237.webp)
根據知情官員 5 月 8 日向《日經亞洲》提供的數據,2024 年台灣接待約 400 名外國外交官和實質代表,比 2022 年增加三分之一。
擴大任務
雖然許多國家與台灣並無正式外交關係,但在台設辦事處,由外交部與經濟部人員駐派,負責領事服務與文化交流。
近年來,這些辦事處的人員數量日益成長。
美國實質駐台大使館、「美國在台協會」(AIT)就充分體現這個趨勢。自 2009 年以來,其台北辦事處的人員已成長逾 120%,達到 550 人。
AIT前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5 月接受《日經亞洲》訪問時表示:「隨著 AIT的重要性提升,其人員數量也不斷增加。」
他表示,這種成長傳遞一個明確的訊息,即台灣對主要國家而言非常重要,且台灣並未被孤立。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在過去 5 年間亦將員工人數增加一倍以上,達到 110 人,包括增設一名副代表。
英國在台辦事處人員在 6 年內增加逾 40%。德國、瑞典和澳洲亦擴大其駐台機構,其中澳洲於 2022 年增設「戰略事務處長」一職,而日本則派遣 1 名現役自衛隊軍官出任武官。
德國和捷克已增設與政治及文化事務相關的新職位。2024 年,捷克在台設立「捷克中心臺北」,以深化兩國在文化及科技政策方面的合作。
重要性日益成長
台灣智庫「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接受《焦點》訪問時表示,台灣的外交環境在後疫情時代已發生重大轉變。
除了增加外交官員人數之外,各國代表團與台灣智庫的互動也日益頻繁。
郭育仁強調國策研究院與澳洲、加拿大、日本、韓國及美國在海底電纜、資訊戰等研究議題上的合作。
郭育仁指出,包括 2019 年香港抗議活動、台灣抗疫表現、烏克蘭衝突以及裴洛西訪台後的中方軍演等,近期全球事件都強化了台灣的戰略價值。
這些發展顯示,台灣正從政治敏感且一度被邊緣化的角色,轉變為印太戰略中的關鍵參與者。
郭表示,「台灣一直都很重要」,其資源和價值觀與許多國家的國家利益高度契合。
郭表示,「無論在民主原則、高科技產業、國防安全、國際公共衛生或全球貿易領域,台灣的貢獻皆屬『全球公共財』,使其成為國際社會關鍵的貢獻者。」
郭表示,擴增駐外人力是各國政府在北京反對聲浪下的重大戰略決策。
他說,當各國認識到台灣的重要性時,他們就會選擇以更務實的態度應對全球現實,較少關注於北京的反對意見,而更注重於遏制中國的脅迫、滲透和威脅,諸如經濟間諜和駭客攻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