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中國在黃海的構造物讓南韓對其領土擴張意圖起戒心

首爾擔心北京在爭議海域的大規模建設,是為了擴張海上控制權的戰略舉措,類似中國在南海採取的策略。

2 月 26 日,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KIOST)的科考船「大地號」(Onnuri )在現場勘測中拍攝到這座固定的水下構造物,中國聲稱該構造物是黃海暫定措施水域(PMZ)中的「魚類養殖管理支援設施」。 [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
2 月 26 日,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KIOST)的科考船「大地號」(Onnuri )在現場勘測中拍攝到這座固定的水下構造物,中國聲稱該構造物是黃海暫定措施水域(PMZ)中的「魚類養殖管理支援設施」。 [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

李賢(音譯) |

南韓官員表示愈來愈擔心中國在黃海(南韓稱為西海)爭議海域建造的三座大型鋼構造物。

首爾方面認為,這些構造物是北京為控制爭議海域而採取的戰略舉措。

這些有爭議的構造物位於南韓和中國專屬經濟區(EEZ)重疊的暫定措施水域內。

儘管在 2001 年簽訂的協議中規定,暫定措施水域僅可用於捕魚和航行,但中國在未通知首爾的情況下,在該海域內建造了三座構造物。

未註明日期的照片顯示的是「深藍一號」,是中國在黃海暫定措施水域用於近海鮭魚養殖的大型多層多邊形鋼構造物。這是南韓擔心的三個此類設施之一,南韓擔心這些設施是北京為擴大其在共享區域的海上控制權而採取的「切香腸」策略的一部分。 [Qingdao / Twitter]
未註明日期的照片顯示的是「深藍一號」,是中國在黃海暫定措施水域用於近海鮭魚養殖的大型多層多邊形鋼構造物。這是南韓擔心的三個此類設施之一,南韓擔心這些設施是北京為擴大其在共享區域的海上控制權而採取的「切香腸」策略的一部分。 [Qingdao / Twitter]

這些構造物包括兩座深海鮭魚養殖場和一個改裝的石油鑽井平台,北京稱之為「支援設施」。每個構造物都有一個多邊形框架,直徑至少 70 公尺,高度有好幾層樓高。

船隻對峙

更令首爾擔心的是,一艘南韓漁業巡邏船在 2022 年 3 月發現了一個新的海上構造物,與石油鑽井平台極為相似。

據《朝鮮日報》報導,該平台自 2024 年起明顯擴建。

目前該平台寬約 100公尺,長約 80 公尺,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和三座鋼橋,可容納 100 多人。報導指出,該設施是中方由一座退役的石油鑽井平台改建而成。

中國海警和民用船隻不斷阻撓南韓對這些地點進行勘察。

2 月下旬,一艘南韓研究船接近該海域時,與一艘中國海警船和三艘橡皮艇發生衝突,雙方緊張對峙了兩個小時。。

據《新聞週刊》報導,南韓官員擔心,這個半永久性平台是更大的「切香腸」戰略的一部分,旨在逐步改變黃海現狀,變得對中國有利,在中國與菲律賓之間持續不斷的南海爭端中也可以觀察到這個策略。

對等措施

針對這些事態發展,南韓外交部在 4 月 23 日的雙邊海事對話中表示「深感關切」。

南韓外交部強調,南韓「正當的海洋權利不容侵犯」,並要求中方拆除這三座構造物,表明無法接受在爭議水域新設任何構造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回應時堅稱,這些構造物用於水產養殖,並不違反漁業協議。他說,這些與海域劃界問題無關。

然而,觀察人士對此表示強烈質疑。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對《焦點》表示,該平台的真正目的可能是鑽油探勘。

他說,從規模判斷,「不可能是漁業用」,此舉類似在南海設置鑽油平台藉以主張控制權的策略。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也呼應這樣的擔憂。他說,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在自己專屬經濟區內享有設施建設的管轄權。

他對《焦點》表示:「中國的目的顯然是奪取專屬經濟區的實質主權權利,包括資源所有權和管轄權。」

韓國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朱宰佑(Jaewoo Choo)在《金融時報》 4 月 21 日的報導中表示:「這是一種秘密手段,目的是一寸一寸地侵占我們的海域,並限制美韓同盟的行動。」

為因應日益升高的緊張局勢,南韓外交部長趙兌烈(Cho Tae-yul )於 4 月 28 日宣布,首爾正考慮採取對等措施,例如在爭議海域建造自有的水產養殖設施或海洋科學研究基地。

南韓國會進一步批准了 605 億韓元(約 4,400 萬美元)的額外預算,以應對中國的行動。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