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分析家指出 台灣迫切需要太空監控能力以應對中國威脅

中國的下一個入侵戰略可能在太空展開,引發加速發展台灣太空領域感知(SDA)能力的呼籲聲。

繪圖顯示 1 顆使用雷射武器的在軌衛星。 [ Victor Habbick Visions / Science Photo Library(透過法新社)]
繪圖顯示 1 顆使用雷射武器的在軌衛星。 [ Victor Habbick Visions / Science Photo Library(透過法新社)]

賈斐懋 |

分析家表示,由於中國的太空軍事化構成了迫切的威脅,台灣必須善用自身優勢和友盟合作,建立「太空盾牌」以早期預警灰色地帶入侵。

影臻智太(ingeniSPACE)執行長王柏仁 5 月 1 日在《天下雜誌》撰文指出,「中俄在太空領域深化合作,威脅台灣國家安全。」

他稱,從通訊、情報,到遠程打擊,現代國防能力都仰賴大規模的太空系統。

若中國成功掌控在軌優勢,可能會使台灣的關鍵國防系統和基礎設施癱瘓。

5 月 19 日,中國「穀神星一號」火箭在山東省附近海域發射,將 4 顆「天啟星座」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天啟星座」主要用於海洋和環境監測,未來將擴展到緊急應變和軍事應用領域。 [ 郭旭雷 / 新華社(透過法新社) ]
5 月 19 日,中國「穀神星一號」火箭在山東省附近海域發射,將 4 顆「天啟星座」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天啟星座」主要用於海洋和環境監測,未來將擴展到緊急應變和軍事應用領域。 [ 郭旭雷 / 新華社(透過法新社) ]

王柏仁概述北京可能部署的一系列灰色地帶太空戰術,例如將有威脅性的衛星偽裝成太空垃圾,將太空垃圾引至關鍵太空載具,網攻地面衛星站,甚至干擾全球定位系統(GPS)與氣象衛星。

他寫到,此類攻擊雖非「太空珍珠港」(Space Pearl Harbor)式事件,卻將切斷民用服務、引發經濟混亂,動搖「民眾對政府與盟友承諾的信心」,削弱台灣的自衛意志和能力。

台灣國防部 3 月 18 日發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也表達同樣的擔憂。

報告警告稱,中國軍方可能在多域「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下,使用包括太空衛星在內的多領域手段,試圖癱瘓和圍攻台灣。

日益嚴重的威脅

這些擔憂出現在俄羅斯和中國近年來加強太空合作之際。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於 2022 年簽署兩項協議,尋求實現系統相容和互補性,以及在彼此領土內建立相互的地面監測站。

這些措施旨在提升兩個系統的精確度與可靠性,最終目標是建立通用型導航模組,加強全球定位與策略打擊能力。

此次合作可能增強兩國情報收集和電子戰能力,從而打破在軌力量平衡。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會增強北京在印太地區,尤其是台灣附近的偵察優勢。

美國太空軍太空作戰部長薩爾茨曼上將(Gen. B. Chance Saltzman)在 4 月 3 日的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北京的太空野心在日益激烈的競爭領域構成一股「破壞穩定的強大力量」。

5 月 15 日,他向 POLITICO 表示,中國由數百顆衛星組成的「殺傷網」以及俄羅斯魯莽的軌道行為,對該地區構成最大威脅。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分析員周若敏在接受《焦點》採訪時警告說,隨著中國光學和雷達衛星的快速發展,台灣的軍事地標變得更加難以隱藏。

她指出,如果中俄進一步在軍用衛星、反衛星武器、太空感測等領域合作,將加劇美國對其衛星群與全球監控系統的安全疑慮。

至於高度依賴來自美國或其他友邦的衛星通訊、導航、氣象與地球觀測資料的台灣,更將感到芒刺在背。

應對中國

影臻智太執行長王柏仁寫到,為應對中國複雜的在軌活動,台灣迫切需要一個「太空盾牌」,也就是強大的太空領域感知(Space Domain Awareness, SDA)能力。

台灣應利用其半導體和運算優勢,與日本、南韓和美國等盟友合作,加強監測網路,並利用先進技術建立分析能力,從而在威脅升級之前有效地偵測、嚇阻和應對。

周若敏表示,台灣並非完全沒有防衛能力。

她說:「台灣要進入以美國為首的 SDA 體系,最大的優勢在於獨特的地理戰略位置。」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核心位置,可成為美日等夥伴的前線監測站。

她補充說,台灣擁有「世界級半導體與雷達系統研發能量」,對於開發地面雷達追蹤、訊號處理、自動化辨識演算法等關鍵技術具備良好基礎。

她指出,台灣目前因缺乏大型觀測設備、自主系統及國防預算側重傳統領域,難以獨立掌握太空動態。

為彌合鴻溝,她建議台灣應與美日建立區域性 SDA 合作框架,透過結合軍民數據共享、商業雷達合作夥伴和國內監控創新,以提升台灣的自主應變和防護能力。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