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中國無人機發展重塑亞洲安全格局

借鑒烏克蘭的經驗,北京的小型無人機建設正加劇不對稱威脅。

這張照片出現在 4 月 18 日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顯示兩名士兵正在操作中國的小型無人機。據報導,這些無人機的載重量是其本身重量的兩倍。[中國中央電視台]
這張照片出現在 4 月 18 日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顯示兩名士兵正在操作中國的小型無人機。據報導,這些無人機的載重量是其本身重量的兩倍。[中國中央電視台]

撰文/吳巧曦 |

中國國營的中央電視台在 4 月底的節目中播出了一款外形如保溫瓶、可攜帶小型手榴彈的小型無人機,是北京加速研發小型人工智慧無人機系統的最新跡象。

中國透過「軍民融合」戰略,迅速將商業技術轉用於軍事用途,加大了對台海與南海的壓力,也為區域安全增添新變數。

這款無人機專為步兵作戰設計,重量不到 1 公斤,可攜帶 3 枚手榴彈,具有低噪音運作和隱蔽投擲系統的特性,並且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由一人同時操控多架。

無人機設計師楊功在報導中表示,士兵可以確定目標,讓這款無人機「先學習,之後它在戰場上可以自主執行任務」。

這張照片出現在 4 月 13 日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顯示一架光纖控制的無人機。這架無人機是經過改裝的商用型號,現在配備了光纖控制,增強抵抗電子干擾的能力。 [中國中央電視台]
這張照片出現在 4 月 13 日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顯示一架光纖控制的無人機。這架無人機是經過改裝的商用型號,現在配備了光纖控制,增強抵抗電子干擾的能力。 [中國中央電視台]

報導中說,該款無人機的同軸雙旋翼系統提供了卓越的爬升力,「可以承載自身重量兩倍的載荷——是全球無人機中已知的最高有效載荷比」,還說它「可以從 35 毫米榴彈發射器發射」,有利於快速前線部署和突襲。

據報導,該無人機是首款此類的無人機,將提供中國人民解放軍所有步兵部隊使用。

中央電視台在 4 月的另一則報導中也重點介紹了多款神風無人機,大多是經過改裝的商用型號,在俄烏戰爭期間一炮而紅。

這些無人機配備光纖控制和第一人稱視角(FPV)功能,適用於反裝甲和滯空打擊任務,相較於傳統無線電遙控的無人機,光纖系統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更強,傳輸穩定性更高。

報導中還介紹了解放軍第 71 集團軍所屬的一個旅,該旅採用了烏克蘭的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戰術,並結合光纖導引和人工智慧,增強抵禦電子對抗和前線打擊能力。

觀察此次試驗的廣州人工智慧顧問張祥波(音譯)向《南華早報》表示:「解放軍強調實際應用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創新,正在重塑其採購重點」,並準備「在智能戰爭時代確立其優勢」。

質與量

專家表示,中國一直密切關注烏克蘭衝突。

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在今年 3 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隨著過去三年的衝突演變,中國軍事專家獲得了寶貴的見解。

作者張崑陽(Sunny Cheung)與麥克雷諾茲(Joe McReynolds)在報告中寫道,這些教訓讓他們重新認識到「可能在台灣潛在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自主系統」的能力和脆弱性。

報告指出,在豐富作戰經驗和數據的基礎上,中國軍用無人機能力正在迅速進化,對區域安全構成的威脅愈來愈大。

在實際運用中,中國持續對台灣施加無人機壓力,包括繞台飛行和電子干擾。

中國無人機頻繁出現在台灣領空及週邊地區,令人擔憂,也反映出灰色地帶脅迫戰術的常態化;

同時中國還在南海部署了先進的偵察無人機,加強即時監視和威懾。

中國在無人機供應鏈上的顯著優勢也加劇了安全威脅。

根據「無人機產業洞察」(Drone Industry Insights)報告,中國掌握全球 90% 的商用無人機市場,其中大疆的市佔率就高達八成;在光纖領域,中國控制了全球 60% 以上的產能,

光是 2023 年,就生產了全球 62.5% 的光纖,不僅支援通信,還增強了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在電子戰中的續航力和穩定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拉斯卡(Michael Raska)在 2024 年 7 月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正在開發 50 多種無人機型號,數量規模可能是台灣和美國總和的 10 倍。

拉斯卡說:「這種數量優勢推動了中國加速軍事現代化,無人機將用於從衝突前的情報蒐集到群體攻擊等各種用途。」

在強大的產業實力和國家戰略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無人機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在技術和規模上都取得顯著優勢。

這種日益增長的優勢對台海和南海構成了相當大的戰略壓力,有可能加劇區域緊張局勢,並對地緣政治穩定構成長期挑戰。

對台灣而言,應對小型無人機威脅是攸關國家安全的必要任務,需要發展反無人機技術和自主創新。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