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賢治 |
台灣的政策急劇轉變,將先進晶片製造列為國家安全要務,並已將兩大中國科技公司列入黑名單。
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6 月更新戰略性高科技貨品的出口實體管制名單,將華為和中芯國際及其多家海外子公司納入其中。
現在,台灣企業若要出口任何產品至這些實體,必須事先取得政府許可。更新後的黑名單還包括華為在日本、俄羅斯和德國的附屬公司,這將嚴重限制它們獲取外國技術。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台灣首次針對中國關鍵科技企業實施如此高規格的出口管制。
![2023 年 7 月 19 日,在中國南京的台積電展位上,展示晶圓。台灣的出口禁令旨在阻止中國企業獲得先進的晶片技術。 [Costfoto / NurPhoto 提供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7/01/50998-afp__20230719__cfoto-2023worl230719_npi6o__v1__highres__2023worldsemiconductorcongre-370_237.webp)
此舉不僅與美國的出口政策一致,也突顯了在中國科技影響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台灣將半導體視為國安資產所做的努力。
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經濟安全副主任江旻諺 6 月 17 日對彭博社表示:「最近這一轉變,標誌著在與中國的戰略科技競爭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他也補充:「相較於日本、韓國等其他擁有類似產業結構的科技民主國家,台灣現在採取了更為果斷的立場。」
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修訂後的名單包括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巴基斯坦的 601 個實體。
國際貿易局強調,這些管制基於「防止武器擴散及其他國安考量」,並敦促台灣出口商謹慎評估風險。
海關已在邊境執行這些措施,違反規定者將面臨刑事起訴與營業處分。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 6 月 25 日 對此作出回應,指責台灣當局「屢下黑手,頻施惡招」以討好華盛頓。
當被問及台灣更新黑名單一事時,朱鳳蓮表示:「種種卑劣行徑令人不齒。」
安全關切
這些限制可能會嚴重阻礙華為和中芯國際取得台灣製造的材料和工具,而這些材料和工具對於人工智慧 (AI) 晶片製造至關重要。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向《焦點》表示,「不論是從國安、產業保護,還是地緣戰略考量,台灣當然有責任參與全球民主陣營對中國科技滲透的防堵行動。」
林廷輝曾任台灣國安會研究員,他強調,台灣不能只從經濟角度看待中國政策。
「台積電這類關鍵企業的產品,若流入敵對陣營手中,不只是產業流失,更可能成為軍事應用的核心零組件,這牽涉到 [台灣] 安全與區域穩定。」
《金融時報》指出,台灣此舉也將支援美國在遏制中國科技崛起方面的努力。
儘管華為將其 AI 晶片宣傳為輝達的競爭對手,但實際效能令外界打上問號。
加拿大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拆解後發現,華為最新款 MateBook Fold 採用中芯國際的 7 奈米處理器;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但較台積電預定今年稍後量產的 2 奈米晶片落後 3 個世代。
隱藏管道威脅
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領導者,台灣掌握著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能力以及從無塵室建設到材料供應的廣泛網路。
然而,如果缺乏嚴格監督,關鍵技術可能會透過隱藏管道外洩。
中國過去曾被懷疑利用由政府支持的「新創公司」組成影子供應鏈,接洽台灣供應商,同時服務於華為、中芯國際、福建晉華和長鑫存儲等中國核心國家科技企業。
林廷輝表示,台灣除了實體名單與許可制度,還需強化「產品履歷」與「源頭查驗」,特別是針對小於 7 奈米的晶片。
他說:「這些晶片具備軍工潛力,必須列為戰略物資重點防控。」
台積電與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承擔經濟重責,也肩負地緣政治責任。
如果華為和中芯國際仍透過後門取得台灣製造的晶片,台北必須採取果斷行動,加強防禦,堵塞漏洞。
[《台灣推進科技安全》系列文章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