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賈斐懋 |
為重塑海上防衛力量、遏止中國侵略行徑,台灣正準備在明年大量採購國產無人水面載具(USV),這些科技靈感來自烏克蘭戰場的創新,並根據台灣的非對稱作戰戰略量身打造。
這些小型載具透過遠端遙控,可以裝載炸藥、導引至敵方艦艇,甚至攻擊空中目標。
其中一例是雷虎科技的「海鯊 800」,一款具備群體作戰能力的鋁合金高速無人艇。
「海鯊 800」最高航速可逾 50 節,最大航程 600 公里,設計可載重 1,200 至 1,500 公斤,並配有易於操作的介面,方便使用及快速部署。
開發商陳冠如表示,這些能力將徹底改變中國侵台計劃的戰略盤算。
他在 6 月中旬告訴路透社說:「我們可以製造不確定性,讓整個台灣海峽充斥危險與風險,沒人知道這些危險會在哪裡浮現。」
在烏克蘭成功以無人水面載具重創俄羅斯黑海艦隊後,台灣已加速採用類似技術。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焦點》表示,「阻絕敵軍於海上、避免陸地作戰,絕對是台灣的最佳防衛戰術。」
他指出,自殺式無人艇若搭配如雷霆 2000、海馬斯(HIMARS)等多管火箭系統,將對中國的登陸行動構成解放軍無法輕忽的威脅。
民進黨立委、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委員陳冠廷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無論是無人艇或無人潛艇,無人載具可以有效嚇阻中國,因為台灣不是攻擊方,而是防守方。」
技術測試
今年 6 月,在台灣東北部蘇澳外海舉行的無人艇展示活動中,雷虎科技、龍德造船及碳基科技等 3 家廠商展示其技術實力。
根據《軍傳媒》報導,儘管據稱因低軌衛星頻寬問題導致載具間歇性失聯失控,但這場展示凸顯台灣不斷發展無人艦隊的動能。
國防部「快奇專案」承包商龍德造船展示了「黑潮號」無人艇,一款具備高速與匿蹤能力的載具,最大航程 250 公里。
「快奇專案」獲得 8 億元台幣(約 2,720 萬美元)預算支持,預計今年完成測試,最快 2025 年量產。
在此同時,碳基科技的「碳險家1號」採用航太級碳纖維複材製成,船體輕盈、堅固耐用,
可承載 100 公斤以上任務設備,最高航速 32 節,最大航程 120 公里。
為加速發展,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與美國國防科技公司 Auterion 合作,將經過實戰測試的無人機軟體整合至新一代無人艇設計。
根據中央社報導,中科院的目標是深化人工智慧整合,實踐在複雜海域環境中自主航行、智慧決策,以及達成最佳效能。
優先事項
近期率領美國國防產業代表團訪台的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說:「無人機是美台雙方的優先事項。」
他表示:「顯然,烏克蘭戰爭使人們聚焦思考下一代戰爭將是何種樣貌。」
台灣海軍在規模與火力上仍遠不及中國,但藉著無人水面載具,可以利用地理和科技優勢來拉近雙方的差距。
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柏宏表示,台灣有能力打造世界級的無人艇。
他說:「但說到應用,如何將它們變成頂尖武器,卻不是民間企業的責任。對於如何將這些武器適當地納入作戰策略中,政府與軍方需要多加思考。」
蘇紫雲說,無人艇除了戰時用途,平時還可以輔助偵蒐,彌補雷達功能不足之處。
作為台灣非對稱作戰策略的一環,這些低調的平台可以提供經濟有效的方法,監控海上活動,並應對灰色地帶的威脅。
在近期發生多起中國人搭乘橡皮艇逃避偵察闖入案例後,台灣海巡署也表示有意透過無人艇填補雷達盲區,並提供海面的即時影像資料。
儘管技術上仍有小問題,但方向已然明確。台灣的防衛姿態已愈來愈受到現代戰爭啟示的影響,正朝向小型化、智慧化和國產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