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巧曦 |
中国国营的中央电视台 4 月底在节目中播出了一款外形似保温瓶、可携带小型手榴弹的小型无人机,这是北京加速研发紧小型人工智能无人机系统的最新迹象。
中国通过“军民融合”战略,迅速将商业技术转用于军事用途,加大了对台海和南海的压力,也给地区安全增添新变数。
这款无人机专为步兵作战设计,重量不到 1 公斤,可携带 3 枚手榴弹。它具有低噪音运行和隐蔽投放系统的特点,并且可以透过人工智能,由一人同时操控多架。
无人机设计师杨功在报道中表示,士兵可以确定目标,使无人机“先学习,之后它在战场上可以自主地执行任务”。
![这张照片出现在 4 月 13 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展示了一架光纤控制的无人机。这架无人机是经过改装的商用型号,现在配备了光纤控制,增强抵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中国中央电视台]](/gc9/images/2025/05/29/50583-drone_2-370_237.webp)
报道称,该无人机的同轴双旋翼系统提供了卓越的升力,“可以承载自身重量两倍的载荷——是全球无人机中已知的最高有效载荷比”,还补充说,它“可以从 35 毫米榴弹发射器发射”,有利于快速前线部署和突袭。
据报道,该无人机是首款此类无人机,将供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步兵部队使用。
中央电视台在 4 月的另一则报道中还重点介绍了几架神风无人机,大多是经过改装的商用型号,在俄乌战争期间一炮而红。
这些无人机配备光纤控制和第一人称视角(FPV)功能,适用于反装甲和滞空打击任务,与传统的无线电遥控无人机相比,光纤系统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更强,传输稳定性更高。
报道中介绍了解放军第 71 集团军下属的一个旅,该旅采用了乌克兰的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战术,并结合光纤导引和人工智能,增强抵御电子对抗和前线打击的能力。
观察此次试验的广州人工智能顾问张祥波(音译)向《南华早报》表示:“解放军强调实际应用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创新,正在重塑其采购重点”,并准备“在智能战争时代确立其优势”。
质量和数量
专家表示,中国一直密切关注乌克兰冲突。
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三月份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过去三年冲突的演变,中国军事专家获得了宝贵的见解。
作者张崑阳(Sunny Cheung)和麦克雷诺兹(Joe McReynolds)在报告中写道,这些教训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可能在台湾潜在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自主系统”的能力和脆弱性。
报告指出,在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数据的基础上,中国军用无人机能力正在迅速进化,对区域安全构成的威胁愈来愈大。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持续对台湾施加无人机压力,包括绕台飞行和电子干扰。
中国无人机频繁出现在台湾领空及周边地区,令人担忧,也反映出灰色地带胁迫战术的常态化;
同时中国还在南海部署了先进的侦察无人机,以加强实时监视和威慑。
中国在无人机供应链上的显著优势也加剧了安全威胁。
据“无人机行业洞察”(Drone Industry Insights)报告,中国掌握全球 90% 的商用无人机市场,其中大疆的市占率就高达 80% ;在光纤领域,中国控制了全球 60% 以上的产能,
仅在 2023 年,就生产了全球 62.5% 的光纤,不仅支持通信,还增强了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在电子战中的续航能力和稳定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拉斯卡 (Michael Raska) 在 2024 年 7 月告诉美国之音,中国正在开发 50 多种无人机型号,数量可能是台湾和美国总和的 10 倍。
拉斯卡说:“这种数量优势推动了中国加速军事现代化,无人机将用于从冲突前的情报搜集到群体攻击等各种用途。”
在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国家战略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技术、规模上都取得了显著优势。
这种日益增长的优势对台海和南海构成了相当大的战略压力,有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对地缘政治稳定造成长期挑战。
对于台湾来说,应对小型无人机威胁是攸关国家安全的必要任务,需要发展反无人机技术和自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