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琳.班達里 (Shirin Bhandari) |
42 歲的羅利.德拉.克魯茲(Rolly Dela Cruz)說:「把燈帶著。」他和同伴登上螃蟹船,一種帶有舷外托架幫助平衡的窄體木船。夕陽即將西下,但他們仍然出海,希望能捕到夠多漁獲,不僅餵飽德拉.克魯茲的一家人,還有多的可以賣給帕加薩島(又名鐵峙島,中國稱為中業島)上的鄰居。
帕加薩島在他加祿語的意思是「希望」,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之一。該島自 1974 年以來即由菲律賓佔據,隸屬於巴拉望省卡拉延市。
南沙群島由於戰略位置、豐富漁場及潛在能源蘊藏,受到多國競相聲索,其中包括以「九段線」主張歷史性權利的中國。
儘管常設仲裁法院在 2016 年裁決已否定中國的擴張性主張,區域緊張局勢仍然持續。
![菲律賓海岸警衛隊 2023 年 9 月發布的照片顯示,羅祖爾礁(鱟籐礁)上的白化珊瑚礁,暗示受到中國海上民兵捕魚的破壞。[菲律賓海岸警衛隊/Facebook]](/gc9/images/2025/04/25/50138-coral_reef-370_237.webp)
![2023 年 3 月 9 日的空拍畫面顯示,位於南海的帕加薩島(中業島)。據報導,中國的活動導致環境破壞,包括因非法捕撈巨蚌和在周圍礁石上建島,造成珊瑚損壞。[Jam Sta Rosa/法新社]](/gc9/images/2025/04/25/50139-afp__20230310__33aw3fg-370_237.webp)
![圖表顯示 2024 年中國海上民兵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出沒的情況,在 10 月份達到巔峰,約 200 艘船在美濟礁附近出沒。[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gc9/images/2025/04/25/50155-graphic_cn_militia_scs__2_-370_237.webp)
中國自 1990 年代中期起,在渚碧礁、永暑礁和美濟礁等地積極擴張,進行軍事化建設。這個過程在西菲律賓海引發日益頻繁的衝突,尤其是中國海警船與菲律賓漁民之間的衝突。
德拉.克魯茲在 2021 年搬到帕加薩島,當時他的妻子被派駐至島上衛生單位擔任護士。島上的生活既平靜,又充滿不安。
「我們只是小漁民」
他回憶說:「無論到哪裡,附近總是有中國海警。」最後「你也就習慣了」。他向《焦點》描述親身經歷,說明日常緊張情勢與環境變化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
帕加薩島上約有 400 名居民,這裡的生活平靜,但也受到限制。居民每月只能離島一至兩次,通常需要依賴軍機接送。
「我們只能小心謹慎,中國人監控我們的一舉一動,」德拉.克魯茲說:「我們缺乏巡邏警力,中國的船隻大,設備又先進。我們只是小漁民而已。」
去年 6 月,中國最高立法機構通過新規定,允許海警在爭議海域拘留外國的「非法入侵者」,最長可達 60 天,無需審判。在黃岩島與仁愛礁等爭議海域,中國船隻經常騷擾或衝撞菲律賓漁船。
捕魚變得越來越難。
德拉.克魯茲說:「魚越來越少,我們得到離岸至少八英里才行。」他也感嘆環境受到廣泛破壞:「你在島的周邊游泳時,無論到哪裡,珊瑚大多都受到破壞,呈白色粉狀。」
過度捕撈與環境惡化迫使當地居民冒險前往更遠、更危險的海域。
破碎的珊瑚礁
近期研究也支持德拉.克魯茲的觀察。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的生物學家強納森.安蒂卡馬拉(Jonathan Anticamara)在 2024 年 3 月至 7 月期間主導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帕加薩島周圍有將近 90% 的珊瑚已經死亡。
他告訴《焦點》說:「大多數珊瑚都很小,被藻類覆蓋,還有白化現象。這是長期的損害。」
部分破壞可能與附近鐵線礁的一號、二號、三號沙洲有關。雖然沒有直接填海造陸的證據,但安蒂卡馬拉指出,若是天然生成的沙洲不應該有陡坡,且應該會有藻類生長。
珊瑚礁破碎顯示可能有人為干預,不過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礁體受損。由於中國海警船衝撞研究團隊的橡皮艇,設備遭到破壞,安全風險使得進一步研究與監測變得很困難。
仙賓礁也發生同樣的惡化情況,該地距離巴拉望 75 海里,鄰近另一個敏感地區仁愛礁。
安蒂卡馬拉說:「漁民就像遊牧民族。他們在一個地區過度捕撈後就轉移陣地。」他警告說,如果沒有保護區與保育措施,最後只會剩下小魚。
中國海上民兵拖網船隊常年在菲律賓水域作業,且往往有中國海警護航。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的一份報告,去年 10 月下旬,在美濟礁周圍出沒的這類船隻數量達到巔峰的 200 艘。這些船隊頻繁侵入菲律賓傳統漁場,包括帕加薩島、禮樂灘和黃岩島。
它們的作業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根據菲律賓《Philstar》新聞網站在 4 月 16 日報導,大型拖網船不斷捕撈,並將漁獲轉移至母船。
中國非法捕撈
報導也指出,中國漁船經常非法捕撈瀕危物種,例如巨蚌、蘇眉魚與扇狀珊瑚。改裝過的螺旋槳還會磨損珊瑚礁。據稱,中國漁船甚至以海豚、海龜與鯊魚為目標,導致海洋棲地幾乎被摧毀殆盡,難以復原。
破壞環境的代價驚人。
根據《Philstar》的報導,菲律賓氣候變遷委員會專員艾伯特.德拉.克魯茲(Albert Dela Cruz,與漁民羅利無親戚關係)指出,2024 年中國在鱟籐礁和仙賓礁摧毀了 12,000 公頃的珊瑚。報導中還說,菲律賓大學海洋學家迪歐.佛羅倫斯.翁達(Deo Florence Onda)指出,在黃岩島和卡拉延地區也出現重大損失。
報導稱,根據荷蘭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估計,珊瑚礁生態系統每年每公頃的價值約 353,429 美元(約 2,000 萬披索)。光是鱟籐礁與仙賓礁的損失,每年就可能高達 2,160 億披索(約 38.2 億美元)。
根據《Philstar》報導,菲律賓漁業局前局長阿西斯.佩雷斯(Asis Perez)在 2021 年曾指出,菲律賓每月因中國非法捕撈損失達 720 萬公斤漁獲,相當於每年損失至少 86.4 億披索(約 1.525 億美元)。
魚類資源正在急劇減少。菲律賓大學生物研究所估計,由於生態破壞和不利條件,整個西菲律賓海的漁獲量已下降 60% 至 80%,但研究並未提供具體時間範圍。
中國在菲律賓水域的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然而監測起來卻日益困難。
安蒂卡馬拉指出,由於西菲律賓海是共同的生態系統,「這不只關乎我們菲律賓人,更關係到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人。」
他強調,如果沒有持續的研究與保育行動,這個區域可能會失去一切。
像羅利.德拉.克魯茲這樣的漁民,當他們在外國巡邏船隊的監視下繼續例行夜間捕魚時,為的不只是生計,也是為了保育整個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