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面臨中國威脅,台灣加速打造衛星網路

面對北京日益加大的壓力,台灣正竭力確保通訊安全,防範可能使台灣陷入數週孤立狀態的破壞行動。

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在與中國可能發生的衝突中,台灣發射自主衛星以確保網路和電話服務安全,「時間緊迫」。影片中的其他發言者包括:澳洲國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塔克與台灣分析師方怡然。 [Akio Wang / 台灣國家太空中心 / AFPTV / 法新社]

撰文 / 法新社 |

台灣新竹——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在與中國可能發生的衝突中,台灣發射自主衛星以確保網路和電話服務安全,「時間緊迫」。

台灣長期以來一直面臨北京入侵的威脅。北京聲稱該島是其領土的一部分,近年來已加大軍事壓力

吳宗信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台灣需要150顆自主的低軌(low Earth orbit)衛星,以便在連接這個島嶼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底電信纜線受損或被切斷時,確保「基本的通訊韌性」。

然而台灣目前一顆自主低軌衛星都沒有。

台灣正在提升衛星網路能力,以防中國攻擊。這張照片攝於 2019 年 11 月 19 日,顯示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太公司工程師在法國坎城操作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 KONNECT 衛星。 [Yann Coatsaliou / 法新社]
台灣正在提升衛星網路能力,以防中國攻擊。這張照片攝於 2019 年 11 月 19 日,顯示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太公司工程師在法國坎城操作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 KONNECT 衛星。 [Yann Coatsaliou / 法新社]
台灣計畫在 2027 年將 6 顆低軌衛星中的第一顆發射至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這是台灣「Beyond 5G低軌衛星計畫」的一部分。法新社影片截圖顯示研究人員和一顆衛星。
台灣計畫在 2027 年將 6 顆低軌衛星中的第一顆發射至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這是台灣「Beyond 5G低軌衛星計畫」的一部分。法新社影片截圖顯示研究人員和一顆衛星。

吳宗信說:「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技術。但正如你所知.....時間緊迫。」

「我們必須加快速度。」

台灣當局早已見證了海底電纜被切斷的後果。

2023 年 2 月,兩條連往台灣外島馬祖列島的電信纜線被切斷,導致通訊中斷數週。

台灣計畫在 2027年 將 6 顆低軌衛星中的第一顆發射至地球上方 600 公里的高空,這是台灣「Beyond 5G低軌衛星計畫」的一部分。

美國官員先前曾表示,2027年可能是中國侵台的時間點。

全球合作夥伴

同時,台灣中華電信正在與世界各地的衛星公司達成協議,以便在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時為台灣提供備用電信服務。

台灣已與全球第二大低軌衛星營運商歐洲通信衛星公司(Eutelsat)簽署一項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協定。

歐洲通信衛星公司於 2023 年與英國公司 OneWeb 合併,目前擁有 600 多顆衛星。

吳宗信表示:「我們正在研發我們自己的技術……這需要一段時間,但我們可以利用商業資源來實現這樣的通訊韌性。」

他說,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衛星數量不夠,還需要其他供應商。

台灣已與美國公司 Astranis 和盧森堡的 SES 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在與亞馬遜旗下低軌衛星部門古柏(Kuiper)和加拿大的 Telesat 進行洽談。

歐洲通信衛星公司的衛星系統據信在 2024 年台灣發生天災時首次投入使用,當時東海岸發生致命的 7.4 級地震,導致通訊中斷。

「我們不能依賴單一方」

台灣的太空計畫遠遠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這兩個相互競爭的超級大國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將太空人送入軌道,並發射了數千顆衛星。

吳宗信說,台灣目前有 7 顆氣象衛星和 1 顆光學遙測衛星正在軌道上運行,並希望在 2031 年左右有「超過 20 顆」衛星。

台灣計畫於 11 月從加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Vandenberg Space Force Base)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發射第二顆光學遙測衛星。

吳宗信稱,台灣將在未來 10 年內擁有自己的火箭和發射場。

然而,就通訊衛星而言,有些人質疑既然有商業選項可用的情況下,各國開發自己的網路是否具有經濟效益。

澳洲國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兼宇宙學家塔克(Brad Tucker )說:「如果你希望這可以運作,就需要在低地球軌道上部署大量衛星,以實現連續覆蓋。」

「你必須致力於長期運營,同時也需要進行維護。星鏈(Starlink) 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每隔 3 年就會撤下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然後換上新的衛星。」

台灣分析師方怡然表示,在戰爭期間,台灣只依賴外國衛星營運商提供電話和網路訊號,將會很「危險」。

台灣吸取了烏克蘭的經驗教訓,星鏈系統一直是烏克蘭軍隊對抗莫斯科軍隊的重要通訊工具。

星鏈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已經承認,曾透過關閉該系統的網路連線,阻止烏克蘭對俄羅斯軍艦的一次攻擊。

身為台灣政府支持的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政策分析師,方怡然告訴法新社:「我們不能只依賴單一方。」

「我們需要培育自己的產業。」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