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贾斐懋 |
随着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台湾也将“不对称作战”视为其军事建设战略的核心。然而,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拥有更庞大的“不对称武器”库存。
为了应对潜在威胁,台湾国防部计画在2027年前筹获近5万架军用无人机,行政院航太小组也将增购5万多架 额外无人机,主要用于反制解放军的登陆作战。 .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林颖佑接受焦点采访时指出,这批采购的无人机包括攻击型无人机与自杀式无人机,主要是锁定共军执行登陆作战所使用到的载具。
“无人机海”
尽管如此,相较于 中国庞大的无人机产业 和精良部隊,台灣的無人機數量仍顯得微不足道 。
![中国技术人员于 2017 年 6 月 15 日在北京与展出的“彩虹-4”(CH-4)作战无人机合影。这款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中国不断扩充的无人机武器库的一部分,台湾国防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无人机库对区域安全构成日益复杂的挑战。 [Chen Boyuan / Imaginechina 提供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8/25/51662-afp__20170621__pbu640825_05__v1__highres__cascch4unmannedcombataerialvehiclesshowoff-370_237.webp)
分析人士警告,北京在发动侵台的第一波攻击时,很可能采取“无人机海”攻势,试图瘫痪台湾的空防网,并消耗其有限的防空弹药。
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舒孝煌接受焦点采访时指出,解放军的无人机部队不仅能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还可能被当作诱饵,消耗台湾的防空导弹。
目前,台湾主要依赖自主研发的天弓导弹和美制的爱国者三型导弹拦截敌机。然而,这些拦截导弹的成本比中国正在部署的廉价无人机高得多:天弓导弹单枚成本约150万美元,爱国者三型导弹约370万美元。
舒孝煌认为,虽然这种昂贵的导弹对付大型无人机是必要的,但用它们来对付小型、廉价的无人机效率极低。
他将其比喻为向鸟类发射炮弹。
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资深研究员高拉夫・森(Gaurav Sen)7 月在《战略家》(Strategist )上撰文指出,中国正在部署大量消耗性无人机。
他说, 只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无人机群,就能轻易以饱和攻势突破台湾的空防系统,瘫痪拦截能力。
他警告:“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成本交换可能对台湾造成致命打击。”
容易被击溃的防空系统
森强调,近期以色列-伊朗与印度-巴基斯坦冲突已显示,传统防空系统应对低空、密集无人机的成效有限,容易被大量低成本目标压垮。
舒孝煌也呼应此观点,他强调“对台湾来说,更迫切的危机是那些低空、慢速、小型的无人机”,它们在雷达上容易被误认为鸟类而错过。
他表示,台灣軍方目前多數情況仍依賴肉眼辨識與人工射擊,缺乏有效的防禦模式。 网络上
2022年,中国商用无人机多次飞入金门军事岗哨时,守军甚至只能“丢石头”驱赶,这一幕在网上广为流传,严重打击了士气。
虽然美国售台的AN/TPS-77与AN/TPS-78雷达系统号称能捕捉这类目标,但目前尚未证实其能否将侦测到的资料迅速传输给防空武器系统。
需要更多培训
舒孝煌指出,解放军的无人机群严重危害台湾安全,然而历年来的 汉光演习中从未见到“红军”(模拟解放军)使用无人机来模拟威胁。
即使是号称规模最大的今年汉光演习,也未将“无人机反制”列为独立主题,进行系统性的演练与验证。
“在下一场战争中,我们最先遭遇的敌人,也许不会穿军服、不会挥旗进攻,而是一架‘谁都买得到’的无人机。”任职台湾国防承包商汉翔航空的张厚光7月下旬投书《风传媒》提出警告。
需要调整的时间
张厚光提醒,台湾军演若未纳入“低慢小”敌机渗透、GPS欺骗、影像回传干扰等项目,就难以验证部队是否已做好准备。
作为 《太平洋危局:軍事平衡與台灣之戰》一书的作者,森着眼战略层面,建议台湾必须重新调整防空思维,“优先发展具成本效益的拦截模式”,例如部署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统(Phalanx CIWS)、雷射武器、干扰设备与拦截型无人机,同时分散雷达与导弹阵地位置,提升系统存活率。
他指出:“中国无疑意图在第一击中瘫痪台湾。”
森补充说道,为了在第一波攻击中生存下来,台湾必须维持感测器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作。台湾可以透过加固的机动雷达、备用通讯网络以及分散指挥中心来保护这些设施。此外,台湾还需要强化其预警系统、后勤能力,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协作,才能有效抵抗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