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中國對關鍵礦產實施了新的出口限制,擴大了去年 12 月對稀土磁鐵技術實施的禁令,並導致該地區爭相尋找替代方案。
4 月 4 日宣布的最新禁令是針對鏑、铽和釤等基本元素的限制——這些材料對於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引擎乃至於精確武器、風力渦輪機等一系列技術都至關重要。
這次緊縮的出口管制不僅震動了西方,也震動了亞洲的工業中心地帶,尤其是日本、韓國和印度。
依賴這些礦產的國家現在面臨成本上升、時間線中斷和脆弱性增加的問題。
![去年 4 月 16 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一名員工正在美國賓州的一家彈藥廠處理 155 公厘砲彈。生產這些砲彈需要關鍵礦物和稀土。 [查理‧特里巴洛(Charly Triballeau)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4/11/49947-afp__20240417__34pl66j__v1__highres__usrussiaukraineconflictmilitaryweapons__2_-370_237.webp)
![美國地質調查局認定的 50 種關鍵礦產中,中國是其中 29 種的最大生產國,其中包括稀土、石墨和鋰。 [國際能源署 / CSIS]](/gc9/images/2025/04/11/49957-fig_1-1-370_237.webp)
![中國控制全球近 90% 的稀土加工產能,並將全球超過 90% 的石墨精煉成電池陽極材料。 [國際能源署 / CSIS]](/gc9/images/2025/04/11/49958-fig_2-370_237.webp)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主導關鍵礦產市場。
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悄悄鞏固其領先地位,尤其是在中游的精煉和加工領域。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2023 年,中國生產了全球 60% 的稀土元素,但佔全球加工量的將近 90%。
中國對特定材料的掌控甚至還更牢固:提煉了全球 90% 以上的鎵,並在石墨和鍺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
根據路透社 4 月 4 日的報導,中國「已經掌握了技術難度高、對環境有害的精煉過程」。
即使是澳洲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資源豐富的國家也經常將其原料出口到中國進行最後加工。
日益嚴重的威脅
DevTech 在 2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關鍵礦產的少量供應以及中國在中游加工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得北京能夠透過非市場手段操縱全球供需。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同月警告稱:「中國已多次表現出將這些礦產武器化的意願。」
新限制的稀土元素對於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和國防系統中使用的高性能磁鐵至關重要。蘋果、特斯拉、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等公司都嚴重依賴這些新限制的元素。
日本是最早對過度依賴中國發出警告的國家之一。
在 2025 年 4 月 的 Sustainability Times 報導中,日本官員描述了一場圍繞鎵的「隱形戰爭」。鎵是半導體和電池生產的策略性成分,而日本則是世界上最大的鎵消費國。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間,受中國出口限制影響,日本從中國的鎵進口量下降了將近 85%,迫使製造商爭相尋找替代方案。
三星、LG 和 SK On 等韓國科技巨頭也嚴重依賴中國的礦產供應鏈。
儘管首爾已啟動從澳洲和非洲採購材料並促進國內回收的舉措,但分析人士警告稱,此一轉變將緩慢且昂貴。
印度面臨的風險尤其大,因為它在 2024 年的稀土產量僅 2,900 公噸,想要成為全球電動車和電子產品中心的雄心現在面臨新的障礙。
中國在 2025 年初提出可能擴大限制範圍,將鋰或鎵加工技術納入其中。這可能會阻礙印度新興的電池開發產業。
戰略工具
這些限制之所以格外有力是因為具有域外影響。北京方面傳遞的訊息很明確:中國願意用控制礦產流動作為一種策略工具。
各國政府正在緊急應對。日本在加速儲備和供應鏈多元化,印度正擴大與澳洲和越南的稀土合作夥伴關係,而韓國則投入國內的精煉和回收工作。
中國不僅在採礦業,在精煉和技術標準方面也佔據主導地位。世界其他國家面臨的挑戰顯而易見:確保未來減少對單一且日益強勢的供應商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