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中國擴大在緬甸的立足點 確保能源命脈並為台海衝突做準備

中國正透過與衝突各方接觸,擴大其在戰亂中的緬甸的影響力。

這張攝於3月14日的照片顯示,一名平民在緬甸軍方對曼德勒省辛古鎮發動空襲後受傷被抬走。隨著中國加深對緬甸內戰的干預並擴大其影響力,這樣的悲慘場景正在上演。[法新社]
這張攝於3月14日的照片顯示,一名平民在緬甸軍方對曼德勒省辛古鎮發動空襲後受傷被抬走。隨著中國加深對緬甸內戰的干預並擴大其影響力,這樣的悲慘場景正在上演。[法新社]

撰文 / 吳巧曦 |

中國對緬甸內戰的干預及持續擴張影響力,不只引發海外抗議,也引發西方社會的關注與警惕。

根據聯合國估計,自2021年軍方發動政變以來,當地已有6000名平民死亡、超過350萬人流離失所,並有1,500 萬人面臨飢餓,其中 200 萬人面臨飢荒威脅。

4年來的政局亂象導致經濟大幅萎縮,同時使緬甸成為區域不穩定的輸出者,包括毒品製造、人口販運,以及規模龐大的跨境詐騙產業等。

聯合國緬甸問題特使畢曉普(Julie Bishop)於6月10日警告稱,若暴力不止,緬甸將繼續走在「自我毀滅的道路」。

6月8日,包括若開族在內的旅日緬甸僑民舉行抗議活動,反對中國政府操弄緬甸內戰以鞏固其區域主導地位。[Chanapai247/x.com]
6月8日,包括若開族在內的旅日緬甸僑民舉行抗議活動,反對中國政府操弄緬甸內戰以鞏固其區域主導地位。[Chanapai247/x.com]

觀察家表示,在多數西方國家及區域鄰國因應人權壓力與政治風險相繼撤資的同時,中國卻選擇持續投入,並且同時拉攏軍政府與反對派勢力。

詹氏(Janes)資訊集團6月5日發表的分析報告指出:「即使內戰持續升溫,中國並未終止計畫或撤出資金,反而藉此取得其他國家認為風險過高的自然資源與投資機會,進一步強化其在緬甸的經濟槓桿。」

美國華盛頓威爾遜中心研究員耶苗亨(Ye Myo Hein)4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撰文指出,「在西方,緬甸內戰常常被描述為一場『被遺忘的衝突』。」

「但對中國來說,緬甸卻是北京地區野心、經濟利益和安全關切交織的關鍵戰場。」

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引發了緬甸僑民的抗議。

旅居日本的緬甸民眾6月8日上街示威遊行,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地集會,反對中國政府只顧自己利益,「任意支配」他們的祖國。

抗議領袖丹倫 (James Than Lwin) 表示,「我們旅居日本的緬甸人舉行示威,急迫地阻止中國政府干涉(緬甸)內政、支持非法控制緬甸的恐怖主義軍方。」

多管齊下的策略

北京在緬甸的首要任務之一是確保一條從印度洋延伸到中國南部、長達 2500 公里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安全。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6月5日報導指出,一旦台海爆發衝突並危及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這條陸上通道將可以成為中國能源供應的關鍵替代路線。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超過七成原油仰賴馬六甲海峽的航道進口。

由於擔心遭到封鎖和脅迫,北京長期以來將這一咽喉要地視為戰略弱點。開闢一條透過緬甸的陸路通道,成為中國為減少對脆弱海上通道依賴而做出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北京採取了多管齊下的戰略:包括與各方勢力接觸、提供軍事援助、威脅利誘,迫使他們配合中國利益。

除能源考量外,中國也希望穩定其在緬甸的礦產資源開採、保護「一帶一路」(BRI)相關基礎設施、打擊針對中國公民的跨境詐騙行為,並阻止西方勢力介入緬甸。

「一帶一路」是由中國資助建設港口、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倡議,旨在加速貧窮國家向中國出口原材料。

地區權力掮客

然而,緬甸衝突正在升級。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2月估計,軍方目前僅控制全國約21%的領土,導致中資設施面臨日益高漲的安全威脅。

中國可能已認定軍政府難以單獨維護中方利益,因而採取更直接的介入手段,例如設立中資安保公司來保護中國在緬甸的投資——特別是在中緬經濟走廊沿線的投資——並積極調停政府與武裝少數民族之間的停火談判。

根據《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報導,緬甸於2月18日通過《私人保全服務法》,允許中國軍事人員以私人保全的身份在當地行動。

今年 6 月,中國安全人員首次加入緬甸軍隊,守護若開邦皎漂港附近的一座煉油廠。

同時,北京也正向軍政府施壓,要求其於今年稍晚舉行選舉,觀察家稱此舉試圖營造政權合法性的表象。

然而,觀察家稱,這場「假選舉」恐將引發更大規模的暴力衝突,並使動盪向緬甸與孟加拉、中國、印度、寮國及泰國等周邊邊境地區擴散。

中國在緬甸的角色,正從主要投資者,逐步轉型為地區權力掮客。

透過軍事參與、經濟影響與政治壓力,北京正三管齊下,意圖在這動盪不安的鄰國鞏固自身的戰略據點與地緣影響力。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