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韋索洛夫斯基 |
分析人士指出,莫斯科和北京似乎正加強在海上秘密破壞行動方面的協調,鎖定對全球通信至關重要的海底電纜發動攻勢,影響範圍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至台灣周邊海域。
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其中不少涉及與俄羅斯、中國有關的船隻——讓人擔心這兩個大國正日益願意攜手合作,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破壞,成為更廣泛混合戰爭策略的一部分。
美聯社於 1 月 28 日報導,據歐洲和台灣官員稱,自 2023 年以來,波羅的海及台灣周邊海域已發生至少 11 起海底電纜受損事件。儘管部分事件歸因於意外事故,但多起事件呈現蓄意破壞的典型特徵。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哲軒(John Dotson)於今年 2 月在專注研究歐亞安全的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網站上發文指出:「這一連串事件顯示,莫斯科和北京似乎愈來愈願意在海上破壞行動展開合作。」
一連串可疑事件
莫斯科與北京均否認涉及任何電纜破壞事件,然而分析人士認為,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兩國統籌策劃——尤其這兩個地區的作案手法高度雷同。
1 月 3 日,台灣海巡署於野柳東北海域發現海底電纜受損,懷疑一艘在香港註冊的貨輪「順興 39 號」涉嫌肇禍。據稱,該船於事發後干擾自動應答系統訊號,逃離現場。
自去年 12 月至今年 1 月,一艘懸掛貝里斯旗幟、實際由俄羅斯運營的貨輪「舒克申號」(Vasily Shukshin)在台灣南部外海巡弋徘徊,無明確商業活動,時間長達將近一個月。
這僅是近期一系列可疑事件中的最新案例。2023 年,中國籍船隻曾兩度切斷台灣本島與馬祖列島之間的海底通信電纜;而根據台灣官方統計,自 2018 年至 2023 年初,已記錄至少 20 起類似的斷纜事件。
據《新聞週刊》1 月 10 日報導,中國大陸對海底電纜切割技術的研究至少可追溯至 2009 年。
俄羅斯的「混合戰爭」
類似戰術也在波羅的海出現——多艘與俄羅斯「影子艦隊」相關的船隻被指涉入海底基礎設施破壞事件。據報導,這些船隻或故意將船錨拖行於設有海底電纜的路徑上,或是在電纜密集區域無正當理由長期徘徊。
官員提出警告說,克里姆林宮正在「混合戰爭」中開啟「新戰線」。
在《政客》於 4 月 7 日的報導中,立陶宛能源部長日吉曼塔斯·瓦伊丘納斯( Žygimantas Vaičiūnas)指出,近期在波羅的海海域的可疑海事活動頻發,已對區域經濟穩定構成威脅。他說:「我們正目睹……(一個)新的現實。」
觀察人士指出,俄羅斯與中國船艦在兩地海域同步採取類似戰術,顯示雙方正不斷深化在海事方面的行動協同。
為反制海事威脅,北約於 1 月正式啟動「波羅的海哨兵」聯合行動。
北約成員國於 1 月 14 日發表聯合聲明說:「我們對任何導致海底關鍵基礎設施受損或威脅其正常運作之行為——無論是出於疏忽或惡意所為——均表達深切關注。我們強烈譴責針對海底關鍵設施的蓄意破壞行動。」
分析師指出,波羅的海成為實施破壞行動的理想場域。
根據海事情報人工智慧平台 「Windward」指出,波羅的海「是海底電纜匯集的咽喉要道,更容易受到破壞或蓄意損毀。」
2023 年,美國網路安全公司「記錄未來」(Recorded Future)發出警告稱,俄羅斯正加緊繪製海底電纜路徑圖,「極有可能用於潛在的破壞或干擾行動」。
然而,並非所有事件均已確切歸因於惡意行為。「記錄未來」最近也承認,海員操作失誤、設備老舊及惡劣天氣亦可能是造成損毀的部份原因。
其中一起案例涉及與俄羅斯相關的船隻「雄鷹 S 號」(Eagle S),該船於去年 12 月 25 日拖行錨鏈近 62 海里,損毀多條海底電纜。芬蘭當局最初懷疑為蓄意破壞,但後續以技術故障而非主觀意圖為由釋放該船。
然而,芬蘭與俄羅斯的衝突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抗潛在破壞行為的決心日益增強,西方官員已釋出強化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的強硬立場。
「我們堅決遏制、偵測並反制任何破壞企圖,」北約盟國在 1 月 14 日的聯合聲明中表示:「針對我方基礎設施的任何攻擊,皆將受到強力且果決的反擊。我們已做好準備,對任何敵對勢力的惡意行為予以適當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