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巧曦 |
中國援助東南亞的策略正悄然轉變,從過去引人注目的大型基建,逐步轉向綠能、教育與基礎民生工程。
十年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被視為透過港口、鐵路和公路連接該地區的大膽舉措,但不斷增加的債務、未完成的項目和日益增長的懷疑態度迫使人們重新思考。
2015至2021年,中國是該地區最大的發展夥伴,每年提供約55億美元的官方發展資金。
根據澳洲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三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大型基礎設施工程。
![2022年2月16日,一列通勤列車駛過馬尼拉。菲律賓因北京方面融資延遲,2023年放棄了價值50億美元的中資鐵路計畫。 [Ted Aljibe/法新社]](/gc9/images/2025/06/02/50614-afp__20220216__322p6vv__v1__highres__philippinestransportrail-370_237.webp)
在該地區34個價值數1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大型計畫中,中國參與了24個。
然而,整體平均完成率僅33%,官員取消了5項總價值210億美元的計畫,包括泰國與菲律賓的鐵路工程。
此外,根據該報道 ,另有3項價值50億美元的項目疑似爛尾,暴露出「大撒幣」模式的瓶頸。
「一帶一路」倡議原被譽為連接全球的宏偉藍圖,但卻不斷受到廢棄、債務增加、腐敗和環境爭議等議題的困擾。
歐洲亞洲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高級研究員張俊華去年在一篇報告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已從傾銷過剩產能的手段,轉變為大型基礎建設的融資者。」
「它已經縮減了經濟雄心,但仍然是[中國國家主席]的政治工具。」他補充道。
這場轉型不僅是國際性的,也與中國國內經濟困境有關。
2024年,中國出現自1998年以來首次外資淨流出,加上房市危機、地方債膨脹與疫後復甦乏力,使財政空間大幅壓縮。
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的批評日益增多,觀察家認為,當一些國家難以償還債務時,中國會利用基礎設施貸款來獲得影響力。
「小而美」
對此,北京方面進行了重新調整。自2019年以來,北京已將重點轉向所謂的「小而美」計畫:低預算,風險小,並專注於社區永續性。
這些項目的預算和風險較低,而且被認為更符合當地社區的需求。
然而,關注「小而美」項目未必代表信任回升。
2025年緬甸地震波及曼谷,唯一倒塌的建築是中鐵十局興建的審計大樓,再次引發對中國工程品質的質疑。
更根本的挑戰是中國援助背後的政治邏輯。
台灣學者陳佩修向《焦點》表示,相較於日本對東南亞長期、制度化援助,「中國的援助目的往往具有高度政治化和戰略性」。
他說,在當前經濟下滑之後,中國的對外援助也「量縮質變」。
陳佩修指出,若中國無法實現與在地社會的透明對話與共建共享,其援助難以擺脫「形象工程」批評。
中國未來能否改變治理模式與地緣運作邏輯,將決定其對外援助的可持續性。
中國對東南亞發展援助的未來不僅取決於財政資源,還取決於其建立信任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局勢的能力。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四部系列文章之一]
您喜欢这篇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