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札拉克汗 |
印度國防部表示,印度首次從軌道式移動發射裝置成功試射了射程 2,000 公里的「烈火-P」(Agni-P)飛彈,標誌著印度在核威懾現代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印度國防部發表聲明稱,9 月 24 日的試驗是在「全面作戰情境」下,由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及負責印度核武庫的戰略部隊司令部共同執行的。
「烈火-P」屬於中程彈道飛彈,可在全印度鐵路網的任何地點發射,這是印度「二次打擊能力」的重大提升。
所謂「二次打擊能力」是指即使遭受對手的首次核武攻擊,仍能用核武進行報復。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發布的影片顯示,9 月 24 日一枚「烈火-P」飛彈從軌道發射平台升空。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 X 平台]](/gc9/images/2025/09/29/52164-agni-p_2-370_237.webp)
印度國防部長辛赫(Rajnath Singh)在 X 平台發文指出,這種「史無前例的試射」利用專門設計的軌道式移動發射裝置,使導彈具備「跨國境機動能力,並能在短時間內以更低可見度完成發射」,且無需任何先決條件。
印度國防部證實,多個地面站都追踪到這次試射的軌跡,是一次「教科書級的發射」,完成了「所有任務目標」。
繼今年 8 月在奧里薩省(Odisha)試驗場試射另一枚「烈火-5」(Agni-V)中程彈道飛彈之後,印度又試射了這次的「烈火-P」。
震懾中國與巴基斯坦
印度鄰國中國與巴基斯坦均擁有核武。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統計,截至今年 1 月,中國估計擁有約 600 枚核彈頭,而印度則擁有約 180 枚。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推動核武庫現代化,包括研發軌道式移動導彈系統,主要是受中國迅速擴張的軍力與不斷擴大的戰略武器庫影響。
據《德干前鋒報》(Deccan Herald)報導,就在「烈火-P」試射前幾天,中國派遣「遠望 5 號」導彈追蹤艦前往印度洋,引發新德里擔憂該艦可能利用其先進的偵測能力來監視此次發射。
中印兩國關係緊張 ,尤其在 2022 年 6 月實控線(LAC)爆發致命衝突之後更是如此。實控線是分隔兩國在拉達克(Ladakh)地區的事實邊界,但維持困難。
這場衝突造成 20 名印度士兵和 4 名中國士兵喪生,這是自 1975 年以來首次在實控線發生開火事件。
北京在實控線沿線大量投資修建公路與鐵路基礎設施,以便能夠迅速調動部隊和裝備。
新德里空中力量研究中心(Center for Air Power Studies)高級研究員塞西(Manpreet Sethi)8 月接受半島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對中國威脅的感知,會決定印度對遠程但非洲際導彈的需求。」
然而,印度近期的飛彈試射也向巴基斯坦傳遞了一個訊號。
今年 5 月,印巴一度爆發短暫空戰,兩國關係依然緊張。
《今日印度》(India Today)執行主編烏尼坦(Sandeep Unnithan)分析說:「核武……被用來向對手發出威懾訊號。」
他認為,印度國防部長辛赫透過「烈火-P」表明了「印度小而堅實的核武庫具有生存力和有效性,是對巴基斯坦和中國廣泛戰略威懾的一部分」。
孟買的國防分析家阿南德(Kapil Anand)在接受《Focus》採訪時表示,透過「烈火-P」等系統提升機動性與備戰狀態,使新德里能夠在堅持「可信的最低限度威懾」及「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的同時,加強二次打擊威懾能力。
軌道式的機動性
印度擁有約 7 萬公里的鐵路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與中國接壤的偏遠邊境地區,包括部分東北地區和拉達克高海拔地區,鐵路的連通性仍不完善。
近年來,印度政府加速道路、隧道和橋樑的建設和現代化改造,以整合這些戰略區域 納入其鐵路網。
印度新聞網站 Federal 指出,軌道式移動發射裝置比固定發射場「更難被追蹤與打擊」,使敵方的瞄準工作變得更加複雜。
然而,報告同時指出,鐵軌本身「容易遭破壞」,一旦戰時發生破壞,風險將會進一步放大。
![9 月 24 日,印度在一個未公開地點,透過軌道式移動發射裝置成功試射了一枚「烈火-P」彈道飛彈,標誌著印度在核威懾現代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印度國防部 / X 平台]](/gc9/images/2025/09/29/52163-agni-p-1-370_23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