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札拉克汗 |
印度正忙於加強印太地區的戰略夥伴網路,主要目的是應對區域國家所說的中國日益強勢作為。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先進海軍演習、情報共享框架及後勤協議在內,強化軍事合作反映出印太國家共同的決心,要阻止北京成為海上主導強權。
這種逐漸成形的合作在兩方面最明顯:印度與澳洲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印度與南韓的新興海軍合作。
與澳洲的優先關係
新德里與坎培拉之間的合作已超越傳統夥伴關係,成為雙方所謂的印太地區「優先戰略關係」。
![9 月 25 日,印度自製的反潛巡防艦「卡德馬特號」(INS Kadmatt)抵達澳洲的凱恩斯,進行短期作戰調整。[印度駐澳洲高級專員公署 / X 平台]](/gc9/images/2025/10/28/52562-ins_kadmatt-370_237.webp)
10 月 9 日,印度國防部長辛赫(Rajnath Singh)訪問澳洲。這是印度防長自 2013 年以來首次訪問澳洲,雙方簽署了三項重要協議:建立機密軍事情報共享框架、提供潛艇互助搜救支援,以及舉行正式聯合參謀會談以促進作戰協調。
分析人士稱,此次訪問正值印太地區戰略競爭加劇之際。
澳洲亞洲協會(Asia Society Australia)資深政策研究員薩哈(Premesha Saha)在 10 月 9 日的分析中指出:「中國不斷擴張的海軍勢力、灰色地帶的新型競爭,以及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小型多邊倡議驟增,都在重塑格局。」
兩國防長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強調「加強與區域夥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協助維持自由、開放、和平、穩定及繁榮的印太地區。」
他們重申「強力支持航行與飛越自由、區域通商無阻,以及符合國際法的其他合法海上使用權,尤其是 1982 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中國拒絕接受 2016 年仲裁庭裁決,該裁決反對其對南海 80% 以上水域的主權主張。
對抗中國的夥伴關係
印度已與其他國家建立多種夥伴關係,以應對中國破壞航行自由規範及鄰國專屬經濟區的行徑。
例如,印度與澳洲都是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該組織還包括美國與日本,是印太地區制衡中國的力量。
2025 年,印度首次參加「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這項兩年一度的演習由澳洲與美國主導,共有來自 19 個參演國及 2 個觀察國超過 4 萬名軍人參加。演習於今年夏季在澳洲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舉行。
印度今年同樣參加了「馬拉巴爾」(Malabar)海軍演習,今年由印度主辦,四方安全對話的所有成員國均參與演習。
深化與南韓的關係
在中國鄰近地區,印度正積極拉攏南韓。
雙方海軍互動日益增加,顯示印度抑制中國野心的另一項努力。
10 月 13 日,印度與南韓在南韓釜山外海舉行首次雙邊海軍演習。
參演艦艇包括印度自製的匿蹤巡防艦「薩亞德里號」(INS Sahyadri)。
印度駐首爾大使館在 10 月 15 日的聲明中表示:「薩亞德里號持續在南海與印太地區的作戰部署,凸顯印度作為負責任海上利益相關方與優先安全夥伴的地位。」
大使館指出「印太地區在海洋地緣政治格局中日趨重要。」
中國自己的錯
分析人士稱,印度近期的外交及戰略行動,責任應歸咎於中國。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資深研究員德蘇莎(Shanthie Mariet D'Souza)在最近的分析中指出,北京加劇中印邊境的緊張關係,替印度與澳洲的「戰略結盟提供最重要的單一推力」。
印度與中國的爭議邊界長達 3,400 多公里。
德蘇莎提到新德里與北京之間的長期恩怨,包括「2017 年印度與中國在不丹洞朗(Doklam)高原的對峙,以及 2020 年 5 月的衝突」;在 2020 年 5 月,雙方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實際控制線」沿線發生衝突,造成 20 名印度士兵和 5 名中國士兵陣亡。
除了尋求潛在盟友,印度還升級飛彈計劃,並且改善邊境基礎設施。
印度最近從軌道發射裝置成功試射了射程可達 2,000 公里的「烈火-P」(Agni-P)飛彈 ,標誌著朝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10 月 13 日,印度自製的海軍飛彈巡防艦「薩亞德里號」停靠在南韓的釜山海軍基地,是印度在印太地區持續海上部署的一環。[印度駐首爾大使館 / X 平台]](/gc9/images/2025/10/28/52561-ins_sahyadri-370_23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