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我不是中國人」:中國侵略威脅下 台灣人身份認同增強

近年來,由於中國的侵略威脅,多數台灣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已經轉向。

圖表顯示 1992 年至 2024 年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趨勢。[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圖表顯示 1992 年至 2024 年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趨勢。[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高子喬 |

「[我] 當然是台灣人! 絕對是! 」當《焦点》問起陳芸的身份認同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

但是若將時間拉回到 2010 年前後,她的回答可能會不一樣。

2010 年前後,陳芸(化名)因工作機會前往上海。當時的她對中國印象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壞,

「就是有錢賺,為何不去闖一闖?」那時她並沒有很強烈的身份認同。「我認為我是台灣人,要說是中國人也不是不行。」

2024 年 1 月 13 日在台灣台北拍攝的照片顯示,台灣年輕選民在總統賴清德的勝選晚會上歡呼。賴清德所屬的民主進步黨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分開的,並提倡獨立的國家身份認同。大多數台灣民眾認為自己主要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吉米·伯納德 (Jimmy Beunardeau) / 漢斯·盧卡斯 (Hans Lucas) ,法新社]
2024 年 1 月 13 日在台灣台北拍攝的照片顯示,台灣年輕選民在總統賴清德的勝選晚會上歡呼。賴清德所屬的民主進步黨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分開的,並提倡獨立的國家身份認同。大多數台灣民眾認為自己主要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吉米·伯納德 (Jimmy Beunardeau) / 漢斯·盧卡斯 (Hans Lucas) ,法新社]

不過,自 2012 年習近平擔任中共總書記以來,北京對台灣的壓力逐步升高。

頻繁的軍事威脅與武統言論,讓她的想法發生改變。

陳芸說:「北京根本是要消滅中華民國 [台灣] 。」

「我不是支持台獨,但我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中華民國就這麼被對岸給吃掉。我完全不想當中國人。」

身份認同的轉變

陳芸心態的轉變,反映了近年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廣泛變化。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 1992 年以來,每年進行自我認同調查。2024 年 2 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 2.4% 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創下 1992 年以來新低。而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達 63.4%,已連續 4年維持在六成以上。

2005 年成為台灣人身份認同的轉捩點。

那一年 3 月,北京推出了《反分裂國家法》,明確規定若台灣宣布獨立、發生足以導致台灣分裂的重大事件,或是已無可能和平統一時,中國可以使用武力。

去年,北京推出《 [反台獨] 22條》,對台獨活動人士實施嚴厲處罰,包括死刑。

曾多次赴中國交流的楊倩(化名)說:「北京根本是拿飛彈對著我們,我怎麼可能還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她曾將對岸稱為「中國大陸」,現在她都直稱「中國」。「因為那個地方跟台灣完全不一樣。」她解釋道。

而陳芸去上海出差時會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她會帶著一支全新的空白手機,把常用的手機留在台灣,以免節外生枝。

她說,台灣人遭中國海關盤查的事件屢見不鮮,令人擔憂。

她指的是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

筆名富察的李延賀,2009 年跟著妻子從上海搬到台灣。據報導,他在 2023 年 3 月 赴中國探親後失聯。

直到今年 3 月 17 日,中國的國台辦才證實,富察被控「煽動分裂國家罪」,已遭判刑。

「高壓統治」

曾在北京大學做交換學生一年的林飛(音譯),自認對中華文化有感情,但表示海峽兩岸的體制差異太大。

「在中共統治下,我不會想在那邊生活。」

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分析說:「這跟習近平的高壓統治有很大的關係。」

他說,北京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加上對香港 2019 - 2020年抗議活動的壓制,讓台灣人對中國的體制產生強烈反感。

香港的變化也帶給台灣人強烈警訊,加劇了對北京的控制下自由隨時可能被剝奪的憂慮。

「原本台灣年輕一輩沒有那麼多認同包袱。」王宏仁補充說道。「但是有些人去了中國後,發現那裡的社會環境和原本想像的差距很大。」

王宏仁總結道,這種落差感,使得更多的台灣人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