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和《焦點》 |
香港——在陰沉的天空下,一輛小型巴士載著香港政治人物劉慧卿,沿著蜿蜒的山路駛向赤柱監獄;這類造訪對她而言已經是習以為常。
劉慧卿曾任香港民主黨主席,而民主黨曾是香港的中堅民主派力量。在她準備探望因涉國家安全罪名入獄、可能被判終身監禁的前黨領袖何俊仁之際,她所屬的民主黨也正準備淡出歷史的舞台。
4 月 13 日,民主黨歷經政壇三十多年後,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邁向解散的計劃。參與表決的會員當中有超過九成支持一項動議,授權中央委員會採取措施解散。最終投票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進行。
黨主席羅建熙表示,這項決定反映了「整體政治環境」。美聯社報導,儘管他沒點名北京,但黨內資深人士暗示,如果該政黨不解散,將承受壓力,並可能面臨後果。
![4 月 13 日,香港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左)和副主席莫建成於黨總部出席黨員大會後的記者會。民主黨投票通過了領導人 2 月提出的解散方案。 [Peter Parks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4/16/49992-afp__20250413__42734x7__v2__highres__topshothongkongchinapoliticsdemocrats__1_-370_237.webp)
普選
民主黨於 1994 年在英國殖民統治末期成立,由多個自由派團體結盟產生,他們致力於一個核心原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香港普選。
創始成員曾相信北京「港人治港」的承諾。其中一位創始成員李永達表示,理想主義最終被幻滅所取代。
「長大後,我發現那些口號都是假的,」現居英國的李永達說:「但很難責怪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太過理想化。」
民主黨早期領袖司徒華和李柱銘體現了該黨所展現的溫和、愛國的形象。
司徒華是傳統價值根深蒂固的戰略家,而李柱銘則是被譽為「民主之父」的著名大律師。他們幫助該黨建立最初的信譽,並贏得香港市民的支持。
這種信譽曾經使民主黨得以與北京維持工作關係。 2010 年,民主黨派出包括劉慧卿在內的三名代表與北京的聯絡官會面,討論選舉改革。
「那是北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決定與我們談判,」劉慧卿回憶說:「我們對聯絡官說,『好吧,你們必須繼續和我們談。』但他們從來沒這麼做。」
這次會面造成了分裂。批評者指責該黨妥協,而年輕成員則開始推動採取更強硬的策略。 2011 年首次贏得議席的許智峯代表了新一代活動人士,他們要求採取更大膽的行動。
「黨需要更全面的轉型,才能與社會同步發展,」許智峯說:「我們必須拿出更好的表現。」
2019 年,隨著民主抗議活動席捲香港,民主黨的訊息再次引起共鳴,在地方議會的席次增加了一倍以上。
但那種氣勢轉瞬即逝。
北京於 2020 年實施全面國家安全法,讓香港的抗議運動和民主黨的影響力戛然而止。
當局藉由與非正式初選相關的顛覆罪名,監禁了何俊仁等四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本人則逃往澳洲,成為警方懸賞的目標。
沒有被遺忘
2020 年,該黨成員集體辭職以示抗議,在立法會中未占一席。隔年,他們被從區議會中除名。
曾負責該黨財務的袁海文回憶說,當時即使是簡單的集會也變得不可能。
「餐廳拒絕承辦我們的宴會,」他說:「甚至連正常的社交聚會都無法舉行。」
袁海文支持投票解散。 「香港討論(普選)這麼多年了,」他說:「可惜我們不知道何時才能看到。」
民主黨實際上已淪為一個既無公職又無政治實權的壓力團體,其所在城市於北京的控制之下,已經變得令人無法喘息。繼公民黨於 2023 年解散後,民主黨也步上後塵,此後正式政壇已無任何主要反對派。
對劉慧卿來說,所屬政黨的解散不僅是政治挫敗,也是更重大失落的跡象。
在赤柱監獄外,她說她會繼續探望被監禁的民主黨人士,讓他們知道「他們沒有被遺忘」。
她說,該黨的解散應該迫使社會大眾反思。
「我們為什麼要解散? 發生了什麼事?」她問:「這是我希望香港人發出的疑問。」
一度是亞洲活力最充沛的政治舞台,如今壟罩在寂靜之下,答案或許就在這片寂靜之中。留下來的是一座改頭換面的城市,而香港人甚至是世界記憶中的那個香港,早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