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分析人士指出 中國的消耗戰削弱台灣防衛能力

中國不斷的軍事演練,考驗台灣的防禦能力,也讓台方人員疲於應對。

一架中國殲-15戰機4月1日從山東號航母上準備起飛,進行一系列威懾台灣軍演,這是山東艦2025年首次赴西太平洋部署。[中國中央電視台]
一架中國殲-15戰機4月1日從山東號航母上準備起飛,進行一系列威懾台灣軍演,這是山東艦2025年首次赴西太平洋部署。[中國中央電視台]

賈斐懋報導 |

分析人士警告,中國持續在台灣周邊實施軍事演訓,正逐步消磨台灣的軍事能力。

近年來,北京對台軍事施壓不斷升高,多次在台灣週邊進行大規模軍演。觀察人士常稱這些演習是在為封鎖和奪取領土做排練。

最新一輪演習於4月1日至2日進行,中國在台灣海峽中部、南部及東海開展了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的聯合軍事演習。

作为演習的一部分,解放軍東部戰區出動135架次軍機與23艘軍艦。

台灣導彈巡防艦田單號4月1日監控解放軍山東號航母與湛江號驅逐艦動態。[台灣海巡署]
台灣導彈巡防艦田單號4月1日監控解放軍山東號航母與湛江號驅逐艦動態。[台灣海巡署]
中國海警發布旨在封鎖台灣的宣傳內容,企圖影響台灣民意。[中國海警/微信]
中國海警發布旨在封鎖台灣的宣傳內容,企圖影響台灣民意。[中國海警/微信]

根據解放軍東部戰區通報,山東號航母在演習中測試了「封鎖」台灣的能力。

3月中旬,中國也曾在一日內兩度進行類似的「聯合戰備警巡」。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焦點》表示,解放軍密集且高強度的進逼行動已打亂台灣原定訓練與裝備維護計畫,也使得後勤工作更加複雜。

台灣審計部2024年報告揭示,海軍逾半主力軍艦未能依期維修,且多次修期延宕。

軍方官員也坦言,與中國艦艇長期對峙使海軍裝備與人員均感疲憊。

前國防部官員盧德允4月1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老共目前採取滴水穿石策略,我們國軍戰力正每天不斷遭受持續消耗。」

他強調,時間對台灣極為不利。

拒絕不必要的「以大制大」

不過,台灣國防安全研究所所长蘇紫雲提出了若干因應對策。

他認為,在任何情況下,台灣都不应主張採取「以大製大」的應對方式。

蘇紫雲建議,在未達到熱戰時,台灣應派遣人力少、武裝低的巡邏艦監控解放軍軍艦。

採取這種做法,可避免与中國噸位對峙迷思。

此外,他也主張以無人機伴飛擾台軍機,減少飛官頻繁升空。

他指出:「重點是『下駟對上駟』的思維去應對中國的消耗戰。」

蘇紫雲同時對中國海警行動表達關切。

中國海警與海上民兵船隻長期參與此類騷擾,展現出非正規力量的滲透。

此次軍演期間,中國海警船在台灣周邊實施臨檢與攔截演練,採用了所謂的海上封鎖戰術。

台灣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4月2日在記者會證實,台灣花蓮外海偵獲3艘疑似中國民兵船參與軍演。

蘇紫雲指出,中國海警以「執法巡查」之名針對天然氣船與軍補艦進行演練。

他說,即使這些行動未能完全封鎖台灣,它們「仍可能對其他船隻造成寒蟬效應,影響他們出入台海的意願。」

中國的「蟒蛇戰略」

解放軍在外圈演練封鎖戰術,中國海警在內圈對商船查檢攔阻,實施蘇紫雲所謂的「蟒蛇戰略」──「圍而不打,切斷台灣海上運輸。」

據統計,截至3月底,中國海警過去13個月騷擾事件達64次。

不過,台灣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表示,中國的壓力也為台灣提供契機,透過戰備輪換、調度及強化演訓來提升因應突發狀況的能力。

他說,台灣應加強海巡與海軍協作,並與國際社會合作,避免讓中國以「消耗戰」改變台海現狀。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