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焦點》及法新社 |
從台北到華盛頓,領導人和民眾紛紛緬懷 36 年前天安門大屠殺的死難者,反抗中國為抹去這段歷史所做的種種努力。
1989 年 6 月 4 日,中國軍隊和坦克強行清除了天安門廣場上由學生領導的和平示威者,這些示威者一直在呼籲民主、反腐敗改革和更大的政治自由。
確切的死亡人數仍然不明,估計從幾百人到 1,000 多人不等。
在中國,這場血腥鎮壓仍是一個禁忌話題 -- 教科書中對此隻字不提,網路上也遭到審查封鎖。
![6月4日,超過3,000人冒雨在台北自由廣場手持鮮花和蠟燭,紀念天安門鎮壓事件36週年。[I-Hwa Cheng/法新社]](/gc9/images/2025/06/05/50698-taipei_flower-370_237.webp)
在中國境外,世界領袖和活動人士正確保真相不被遺忘。
美國國務卿卢比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今天,我們紀念那些為了行使基本自由而被殺害的中國人民的英勇行為,以及那些因尋求對 1989 年 6 月 4 日事件追究責任和伸張正義而繼續遭受迫害的人們。 」
他說,「世界永遠不會忘記 」6 月 4 日發生的事情,即使北京 「積極試圖審查事實」。
北京將卢比奥的言論描述為對中國的 「攻擊」。外交部表示已經 「提出嚴正交涉」。
北京未在外交部網站及官方媒體的報道中提及對盧比歐的抱怨。然而,台灣媒體卻刊登了這些內容。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統治者一直對鎮壓事件保持沉默,審查人員刪除了網路上所有相關內容,並警告外國媒體不要報導週年紀念活動。
法新社6月4日在北京西部萬安公墓的入口處看到警察,據悉鎮壓的受害者被埋葬在那裡。警察守護著長安街上通往天安門廣場的幾個路口,這條寬闊的大道全年戒備森嚴。
6 月 4 日晚,一排大巴和一台高空作業車部分遮擋了德國和加拿大大使館顯示蠟燭圖像的螢幕,而蠟燭是悼念天安門死難者的常用標誌。
記憶、抵抗、審查
在台灣這個唯一仍公開舉行大型六四紀念活動的華語社會中,領導人和市民都紀念六四周年。
賴清德總統與卢比奥一樣,誓言要保存鎮壓受害者的記憶。
「威權政府,往往對歷史選擇噤聲與遺忘;民主社會則是選擇保存真相,拒絕遺忘那些為人權理念付出的人──以及他們所懷抱的夢想,」賴清德在Facebook上說。
許多居住在台北的香港人不顧大雨,撐起雨傘,點起蠟燭,以示紀念。
在播放天安門紀念歌曲《自由花》的守夜活動中,參與民眾在雨中一起歌唱: 「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曾舉辦過世界上最大的天安門事件公眾紀念活動。
然而,自 2020 年制定《國家安全法》以來,香港人不再能夠公開紀念六四。
鄒幸彤是一名被監禁的香港活動人士,曾協助組織每年吸引數萬人參加的守夜活動,她於6月4日開始絕食36小時。
鄒幸彤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她的絕食行動將 「紀念這一天,並重申我們的承諾」。她將國家安全人員稱為 「真正的『罪犯』」,並敦促當局為她的 「錯誤」監禁道歉。
她說,「歷史告訴我們,[獲得道歉]很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 天安門母親們已經等了 36 年,至今仍未收到道歉。」
警方於6月4日晚在維多利亞公園及銅鑼灣一帶巡邏,頻頻截停及帶走市民。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名身穿印有 「平反六四 [天安門鎮壓] 」字樣襯衫的男子在公園被警察帶走。
幾位民主活動人士告訴路透社記者,他們在過去一週曾多次接到國安警察的電話,並在公共場合被不明身份的人跟蹤--他們形容這些行為是當局實施的恐嚇手段。
用人工智能抹去歷史
中國科技公司洩漏的審查手冊顯示,北京正加大力度將大屠殺從集體回憶中抹去。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取得的機密文件,抖音(TikTok 的中文版)等平台收到指令,要求刪除任何提及鎮壓的內容或圖像,包括象徵性的內容。
2022 年的指南將標誌性的「坦克人」照片標籤為「顛覆性」,並警告「一條香蕉和四個蘋果排成一線」等視覺隱喻可能會觸發人工智慧 (AI) 偵測。
澳洲維多利亞州迪肯大學的網路風險學者張耀中( Lennon Chang) 博士告訴 ABC:「即使將坦克人的圖像換成香蕉和蘋果,演算法也已經學會了這個模式。」
AI 現在使用電腦視覺和語言處理等工具來實現即時審查。被這些系統標示的內容會面對多層次的人工審查,甚至蠟燭和鮮花也會因為暗示緬懷之意而被禁止。
張耀中表示:「這並沒有改變審查的本質,但使其變得更加強大。如果審查持續不斷,並且越來越多地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我們的後代可能就無法了解曾經發生過什麼。這將創造一個虛假的世界——一段虛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