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只剩一堆石頭留給孩子」——緬甸部落面臨中國採礦計畫的威脅

緬甸的一個部落正在抵制中國採礦,以保護土地免受毒害破壞。

5 月 2 日,巴東族(Pradawng)部落居民在緬甸撣邦貝貢鎮區舉行集會,抗議中國支持的鉛礦開採。 [法新社]
5 月 2 日,巴東族(Pradawng)部落居民在緬甸撣邦貝貢鎮區舉行集會,抗議中國支持的鉛礦開採。 [法新社]

撰文 / 法新社 |

緬甸貝貢——數百名抗議的緬甸部落族人沿著山坡而上,來到一座巨大的採礦廠;在這裡,一家中緬合資企業的巨型銑床隨時準備將他們祖傳土地上的岩石磨碎,以開採鉛礦石。

由於全球能源轉型所需的電池採用了這種重金屬,預計其需求將會上升。

然而,其提取過程會污染環境。巴東族(Pradawng)部落居民舉著標語,上面寫著:「不透明,不負責」。

24 歲的抗議領袖昆金敏南(Khun Khine Min Naing)表示:「我們不打算用祖先留下的遺產來換取金錢或財富。」

4 月 4 日,「行星實驗室」衛星影像資訊圖顯示一家位於緬甸撣邦的中緬合資鉛礦礦場。 [John Saeki / 法新社]
4 月 4 日,「行星實驗室」衛星影像資訊圖顯示一家位於緬甸撣邦的中緬合資鉛礦礦場。 [John Saeki / 法新社]
5 月 2 日,緬甸撣邦貝貢鎮區中國支持的鉛礦礦場一景,銑床在部落的土地上等待開工。 [法新社]
5 月 2 日,緬甸撣邦貝貢鎮區中國支持的鉛礦礦場一景,銑床在部落的土地上等待開工。 [法新社]

「這片土地是我們部落的尊嚴。 」

自 2021 年政變以來,緬甸一直飽受內戰之苦,領土四分五裂、管理鬆散,任由不受監管的礦工肆意開採。

對於緬甸蘊含的礦物和金屬,鄰國中國也有意分一杯羹。

巴東族是克耶族中鮮為人知的分支,在緬甸東部撣邦聲稱擁有約 3,000 名族人,血脈相傳 381 年。

他們說,緬甸四星公司和一家中國企業合作,計劃在他們村莊、貝貢鎮區的迪傑格村(Thi Kyeik)的河流上游,開展大型鉛礦開採計畫。

重型機械已於 2 月開始安裝,但該部落表示該計畫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並擔心有害化學物質會污染環境。

當地人封鎖道路、阻止車輛通行,並威脅奪取採礦設備,不顧可能遭遇暴力逆襲;畢竟在這個國家,集會的權利往往全繫於武裝部隊的一念之間。

昆金敏南告訴法新社:「我們只是在爭取原住民應有的權利。」他要求撤回採礦計劃,直到內戰結束、民選政府能夠進行審查為止。

自然資源

鉛是一種有毒金屬,最常開採用於製造鉛酸蓄電池。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開採鉛可能會污染當地的土壤和水源,兒童尤其容易受害。

昆金敏南說:「我們不想把一片被破壞的土地留給下一代,我們不想被視為歷史罪人。」

巴東族人說,四星公司已在當地活躍二十年,其與當地執政黨克耶新土地黨有關係,而該黨的武裝側翼與緬甸軍方有停火協議。

記者未能聯繫該公司尋求回覆。

該公司的中國合作夥伴則較難指認。當地人說,直到中國企業代表參與四星公司舉辦的活動,試圖緩解社區反對情緒時,他們才知道有中國企業的存在。

中緬邊界長達 2,100 公里,中國也長期被緬甸視為是利潤豐厚的市場,出口包括玉石、寶石、柚木原木和金屬礦石等自然資源。

根據世界銀行 2023 年的數據,緬甸鉛礦石及精沙出口量近 98%是由中國購買。

數據顯示當年出口到中國達 49,000 噸(價值 2,000 萬美元),但這可能遠低於實際數量。

由於沒有中央主管機關,追蹤緬甸各地採礦作業的實際規模十分困難。

但英國「資訊韌性中心」對中緬邊境一個熱點地區的衛星影像分析顯示,2018 年至 2024 年間,那裡的採礦作業面積幾乎翻了一倍。

「只剩石頭」

可充電的鉛酸蓄電池廣泛用於車輛,包括電動車,它們為車輛提供輔助電源,並用於儲存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技術產生的電力。

這種金屬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大公共衛生關切的十大化學品之一」,精煉過後在全球市場上的每噸售價約為 2,000 美元。

但巴東族人懷疑他們可以得到任何利潤。

除了健康風險外,當地人還擔心環境破壞,村民表示,近年來採礦活動增加,導致當地發生更多洪水和土石流,甚至整棟房屋被沖走。

19 歲的穆居 (Mu Ju July) 靠在礦渣堆裡撿拾鉛碎片出售,勉強維持生計。

一連串的開採熱潮可能會為她帶來意外之財,但她擔心這會毀掉子孫後代的生計和家園。

她說: 「如果我們讓他們這樣做,我們會有一、兩年過得不錯。」

「卻只剩一堆石頭留給我們的孩子。 」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