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從「複製城」到民兵:中國入侵藍圖現形

一座幾乎完全仿照台北總統府周邊「博愛特區」的複製城,是北京為侵台而做準備的諸多跡象之一。

這張未註明日期的照片顯示了台灣總統府。 [維基百科]
這張未註明日期的照片顯示了台灣總統府。 [維基百科]

撰文/ 鄭仲嵐 |

隨著台海緊張局勢持續升溫,日本媒體揭露兩張中國境內的衛星影像,藉此一窺北京入侵台灣的戰略規劃。

5月下旬,日本電視台新聞製作一系列的特別節目,探討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包括北京的潛在策略及其對日本更廣泛的影響。

報導中包括了衛星證據、專家評論和實地調查,對於實際衝突可能如何展開示警。

谷歌於 2024 年 4 月拍攝的衛星影像顯示令人擔憂的集結。

取自日本電視台新聞(NTV News) 5 月 18 日報導的截圖,將台北博愛特區的模擬街景衛星照,與實際區域地圖進行比較。
取自日本電視台新聞(NTV News) 5 月 18 日報導的截圖,將台北博愛特區的模擬街景衛星照,與實際區域地圖進行比較。
取自日本電視台新聞 5 月 18 日報導的截圖,顯示配備水砲的中國漁船(紅圈處)停靠在中國廣東省上川島港口。
取自日本電視台新聞 5 月 18 日報導的截圖,顯示配備水砲的中國漁船(紅圈處)停靠在中國廣東省上川島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顯示中國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建造了一座幾乎完全仿照台北總統府區(即博愛特區)的「複製版」。與台北的城市佈局相比,其街廓、道路規劃和周圍建築都驚人地相似。

為了驗證仿真程度,日本電視台新聞記者在台北徒步走訪,從距離台灣總統府約0.8公里的自由廣場出發。

他們穿過幼兒園、早餐店和旅遊景點等當地地標,來到核心區域,總統府、外交部、司法院等主要政府機關建築一字排開。

報導發現,台北這條街道的實際長度為 973 公尺,而「複製區」長度為 971 公尺,誤差僅有兩公尺。

顯然,打造這座等比例實物模型不僅是為了訓練部隊,也是為了鉅細靡遺地演練現實世界中城市巷戰的每個細節。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鐘志東在報導中指出,「這個設施的目的,是讓士兵熟悉總統府周邊的道路配置。」

「目標是快速控制總統府並癱瘓行政機關。」

自由廣場佔地 25 萬平方公尺,是台北市中心唯一可供空降部隊部署的開闊空間,是快速打擊的理想目標。

鐘志東指出,中國傘兵可能從此地降落,沿著最寬道路朝總統府突擊,進行「斬首行動」。

這種設定顯示北京可能採取「快打癱瘓」的閃電戰策略,先奪中樞再談接管。

鐘志東表示,「總統府是中國進攻的首要目標」,並强調衛星圖像進一步了證實這項長期評估。

「灰色地帶」民兵

這並非中國首次針對台北進行軍事模擬。早在十年前,中國就曾在軍演中使用與總統府外觀類似的建築物。

然而,近來模擬重建整個街區,顯示中國已更加重視行動真實性與詳細的戰鬥計劃。

除了陸地模擬攻擊,該報導還檢視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部署。

第二張衛星圖像呈現廣東沿海上川島聚集大量漁船,疑似「海上民兵」的前哨基地。

在實地探訪時,日本電視台記者發現當地港口停滿各式漁船,其中多艘配備了類似海警船隻使用的工業級水砲。這種設備在正常漁船上並不常見,通常只在準軍事或海軍艦艇上配備。

當地漁夫透露,這些船隻雖為漁船,實際同時身兼「民兵船」角色。

這類船隻屬於中國「海上民兵」的一部分,由國家出資、由國防部門訓練和指揮船員。它們外觀為漁船,實際上可進行監視以及攻擊行動。

笹川和平財團資深研究員小原凡司在報導中指出,「在攻台初期階段,中國可能會以『民間行動』的名義,派出海上民兵來干擾台灣行動。」

小原補充到,這種戰術設計帶有明顯的「法律模糊性」與「灰色地帶操作」,其核心目的在於模糊軍事行動與民間活動的界線,避免美國找到出兵干預的法律依據。

小原指出,「中國可以主張這不是中共或中央政府的行動。如果不是軍事攻擊,就能讓美國找不到出兵理由。」

透過這類模稜兩可的手段,中國可在未明言開戰的情況下發動實質攻擊,爭取時間與主導權,同時在國際上保有模糊空間,降低被集體圍堵的風險。

國家安全

從沙漠中的模擬首都到沿海偽裝的民兵船隻,中國的台灣戰略似乎遵循著雙軌路線:針對台北政治核心的常規閃電戰,以及旨在滲透、挑釁和破壞穩定的秘密「灰色地帶」 行動。

在日本,「台灣有事」已不再被視為遙遠的區域問題,而是國家迫切關注的議題。

分析人士警告能源進口可能出現中斷;立法者也呼籲增加資源儲備;而針對沖繩數萬人的疏散計畫也已開始擬訂。

政府、媒體和民間社會越來越意識到,在台灣發生的事情可能會直接影響日本的經濟、安全和生活方式。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