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中國宣傳網路聲援面臨罷免投票的台灣反對黨立委

反對黨立委封殺或削減多項政府關鍵政策的預算,其中包括用於威攝中國的國防支出。

支持者 7 月 24 日在台北的總統府前參加支持罷免集會。共有 24 名台灣反對黨立委及 1 名市長將於 7 月 26 日面臨罷免投票,這場選舉可能讓執政黨掌控國會。[I-Hwa Cheng / 法新社]
支持者 7 月 24 日在台北的總統府前參加支持罷免集會。共有 24 名台灣反對黨立委及 1 名市長將於 7 月 26 日面臨罷免投票,這場選舉可能讓執政黨掌控國會。[I-Hwa Cheng / 法新社]

撰文 / 賈斐懋 |

中國官媒與社群帳號近日異常積極發聲,為面臨罷免的 24 名國民黨立委護航,引發外界疑慮北京試圖介入台灣民主程序。

這場罷免行動由民間團體在今年稍早發起,主因是多名國民黨立委被指「討好北京、違背台灣利益」。投票將於 7 月 26 日舉行。

2024 年總統大選後,民進黨雖保住執政權,但在國會 113 個席次中僅掌握 51 席。

國民黨掌握 52 席,加上台灣民眾黨 8 席和無黨籍 2 席,導致賴清德政府面臨一個對立的立法院環境。

7 月 22 日,支持者和義工在台北一處捷運站外聚集,高喊:「大罷免,大成功」,為罷免投票造勢。[I-Hwa Cheng / 法新社]
7 月 22 日,支持者和義工在台北一處捷運站外聚集,高喊:「大罷免,大成功」,為罷免投票造勢。[I-Hwa Cheng / 法新社]
3 月 28 日,台灣立法院地板上擺放巨大的「罷」字海報,周圍陳列著面臨罷免案的國民黨立委照片和標語。[I-Hwa Cheng/法新社]
3 月 28 日,台灣立法院地板上擺放巨大的「罷」字海報,周圍陳列著面臨罷免案的國民黨立委照片和標語。[I-Hwa Cheng/法新社]
隨著台灣罷免選情升溫,來自雙方呼籲選民支持或反對罷免的巨型宣傳海報布滿台北街頭,包括這棟大樓外側懸掛 6 條大型橫幅。[賈斐懋]
隨著台灣罷免選情升溫,來自雙方呼籲選民支持或反對罷免的巨型宣傳海報布滿台北街頭,包括這棟大樓外側懸掛 6 條大型橫幅。[賈斐懋]

反對黨立法委員封殺或大幅削減政府關鍵政策的預算,包括用於威攝中國的國防支出,以及能源與科技投資。憲法法庭去年 10 月裁定,由反對陣營主導的國會擴權行為違憲。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更成為眾多面臨罷免對象中的象徵性人物。

他在 2024 年 4 月率領 16 名國民黨立委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幕僚王滬寧。

同年 2 月,傅崐萁又赴香港,自稱「代表台灣中央政府」,引發本土派強烈反彈,罷免聲浪迅速蔓延全台。

北京發聲

根據路透社7月22日報導,中國官員與官方媒體譴責這項罷免行動。

《人民日報》4 月曾批評賴清德藉由罷免妄圖實現「綠色獨裁」,意指民進黨的政黨代表色。

根據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官媒與附屬社群帳號已發布約 425 篇相關內容,聲討罷免行動與其支持者。

IORG 共同主持人游知澔 7 月 22 日在一場關於中國外宣在台灣的演講活動中指出,「所有中國官宣內容,都是我們需要嚴格檢視的對象。」

游知澔表示,北京正試圖形塑一種世界觀,質疑台灣罷免行動的正當性。他呼籲大家留意,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親北京的敘事。

台灣陸委會則在 7 月 23 日譴責中國「赤裸裸公開介入」台灣選舉,要求北京當局「不要干預民主運作」。

長期研究中共資訊戰的前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指出,中共宣傳體系平時運作分散,但一旦接到上層號令,就會立刻迅速執行。

「發生這樣的事件,他們是一定要動起來的。」李志德在同一場活動中說到。

他指出,今年3月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宣布美國投資計畫時,中國的反應。

一週內,福建省媒體集團相關的 8 個抖音帳號,共發出 99 則短影片,痛批民進黨與台美關係。

李志德表示,他們「一出手就能看出其政治屬性」。

反制中國影響力

這次罷免運動也凸顯中國統戰影響的地理分布特徵——台灣北部和中部較為強勢。

台灣中研院社會學者林宗弘也在7月22日的同一場演講中表示,「這次被罷免的國民黨立委,都是來自被中共統戰機構長期滲透的選區」,他指的是北京試圖顛覆台灣的各項行動。

他也說,「大罷免」明確告訴台灣政治人物,「若參加中國統戰活動會成為其政治生涯的污點。」

林宗弘表示,今年6 月在中國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沒有任何國民黨立委或縣市首長出席;該論壇是北京支持的年度活動,以深具宣傳價值而聞名。

對於現任國民黨官員的缺席,林宗弘表示:「這在過去是前所未見的情形。」不過,國民黨籍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依然出席。

不論最終是否能成功罷免多數立委,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大罷免」已為台灣民主立下一道重要里程碑。

他們指出,台灣公民社會已經向親北京的政治人物發出警告訊號。

長期關注台灣政局的唐博偉(Bo Tedards)在《外交家》撰文指出,「大罷免」行動「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具體表達對立法院表現不滿的平台」。

他強調,即使罷免結果最後失敗了,民眾對外來勢力干預的警覺提升,以及直接對政治人物問責的經驗,也會「對未來的不當行為產生嚇阻作用」。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