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美華 |
在美國減少對外援助的情況下,北京加大力度拉攏鄰國,並結合發展倡議與多邊外交來擴大影響力。
今年 6 月,中國與新加坡達成協議,將針對東協和東帝汶官員設立「第三國培訓計畫」,作為雙方發展「全方位高質量前瞻性夥伴關係」的一部分。
同月,中國主辦了首次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峰會,三方同意建立涵蓋貿易、氣候變遷和基礎建設等領域的三邊合作機制。
《外交官》7 月報導稱,中國日益重視三邊合作——也就是至少三方之間的發展夥伴關係,其中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開發中國家和一個已開發國家或多邊組織——反映出戰略的重新調整和創新。
![2023 年 10 月 18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在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 [Wang Ye / 新華社提供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7/31/51359-afp__20231229__xxjpbee007021_20231230_pepfn0a001__v1__highres__xinhuaheadlinestop10c-370_237.webp)
該報導認為,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中國的核心目標首先是「結合發展議程與經濟槓桿,鞏固與地區強國的關係」,其次是強化「中國是多邊主義捍衛者的形象,重塑有利於中國的全球機構」。
多邊推動
今年 4 月,北京召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這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罕見以外交政策為重點的會議,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
此次會議標誌著中國將再次推動重振區域夥伴關係,並鞏固其地緣政治的後院。
一個月後,中國共產黨對外聯絡部舉辦了與東北亞、東南亞政黨的對話會,
目標是推動多邊外交,增進戰略互信、深化合作、求同存異、凝聚地區政黨力量,共同促進區域穩定與發展。
中國的三邊合作並不限於三個國家一組。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吉隆坡舉行的東協—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峰會上表示,該交流平台「堪稱地區經濟合作的一大創舉」,三方之間的合作可以造就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向《焦點》表示,中國與海灣國家及其他地區的合作「建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之上」。
「一帶一路」是中國建設全球基礎設施的計劃,旨在方便貧窮國家向中國出口原料。
徐遵慈說,中國正忙於透過三邊合作創建新平台,為不願建立正式聯盟的國家提供更大的彈性。
中國利益
對於中國與新加坡、東帝汶的合作,徐遵慈表示,中國在東帝汶已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她說,中國正在提供能力建構與培訓課程,幫助東帝汶在今年稍後加入東協,預計中國將進一步深化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告訴《焦點》說:「中國正在積極尋求合作機會,以鞏固其利益。」
他說,這種型態的合作可能有助於中國擴大影響力,但並不是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徐遵慈表示,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組織透過靈活的「加」機制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對美國構成挑戰。
金磚國家是一個跨國貿易集團,以早期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命名。
例如,金磚國家透過「加」模式吸收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協成員國加入,已將成員國數量擴增至 10 個。
徐遵慈說,這種模式「為那些不願直接加入但仍想開拓市場的國家或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