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新建水下研究设施 旨在重塑南海

中国试图扩大其在南海的影响力,着手发展尖端深海工程技术及装备,以勘探海底油气、矿产等资源。

中国计划在2030年完成南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设施的建设。图为该设施的动画效果。[截图/央视新闻]
中国计划在2030年完成南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设施的建设。图为该设施的动画效果。[截图/央视新闻]

Wu Qiaoxi |

北京已启动在南海建造一个新的深海研究设施的工程,此举不仅显示中国在全球海洋探索领域的快速扩张,更突显了其在该地区的战略野心。

据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报道,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月28日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负责主导。

该项目计划于 2030 年完工。

这座水下2000米的深海研究设施,可容纳6名科学家执行长达一个月的研究任务。

图为美国深海潜水器探索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6千米深处。多国参与的国际海洋发现计划也在研究深层生物圈和冷泉中的甲烷水合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图为美国深海潜水器探索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6千米深处。多国参与的国际海洋发现计划也在研究深层生物圈和冷泉中的甲烷水合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他们将主要探索冷泉区的极端环境——富含碳氢化合物的流体从海底裂缝或裂隙中渗出的区域——以及该区域蕴含丰富的替代能源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冷泉从海底释放出的甲烷、硫化氢与碳氢化合物等液体,使得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存活。

新前沿

深海研究正在引起全球关注。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Proteus Ocean Group于2023年5月宣布,他们正在加勒比海库拉索岛(Curaçao)附近开发世界上第一个“水下空间站” Proteus。

然而,其深度仅为20米,相较之下,中国的计划无疑规模更大、深度更深。

《环球时报》报道称,中国的海底空间站将在海床上建立一个永久的冷泉监测系统。

该系统将整合水下无人潜航器、水面上的船舶,及海底观测站,建立“四维”监测网络。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发现900多个海底冷泉区,其中6个位于南中国海。

冷泉生态系统备受国际科学界关注。

例如,美国ECOGIG海洋生态研究联盟专注墨西哥湾、大西洋海底峡谷与加州湾,研究冷泉区及其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全球21国参与的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 IODP)正在研究冷泉区深层生物圈与可燃冰。

“战略意义”

然而,中国的海底空间站计划显然不仅限于科研和资源开发。

《环球时报》毫不讳言称,该计划深具“战略意义”,在突破深海载人技术后,中国旨在部署多个深海站点。

除了促进海底油气以及铁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开发之外,该技术还能用于维护中国在南海的“权益”。

尽管国际裁决认为中国领土主张没有法律依据,中国仍声称对几乎整个南海拥有主权,并驳斥了其他国家的竞争主张。

鉴于该地区领土争端持续存在,中国日益强硬的立场引发了担忧。

一些观察人士怀疑,中国以科研为名,利用海底研究设施巩固其在南海的地缘政治地位并加强对该地区深海资源的控制。

您喜欢这篇文章吗?

Policy Link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