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國新型海底研究設施旨在重塑南海

中國推動先進的深海工程科技和設備,用以探勘海底石油、天然氣儲備和礦產資源,擴大在南海的影響力。

中國計劃於 2030 年在南海完成興建一座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圖片顯示這個設施的圖像。 [央視新聞截圖 ]
中國計劃於 2030 年在南海完成興建一座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圖片顯示這個設施的圖像。 [央視新聞截圖 ]

文/胡曉琦 |

北京開始在南海興建一座全新的深海研究設施,展示中國在全球海洋勘探的快速擴張,也突顯其區域戰略野心。

根據中國國營報刊《環球時報》報導,這座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設施由南海海洋研究所領導, 2 月 28 日在廣東省南沙市動工興建。

這座基地預計在 2030 年完成。

此設施將置於海平面以下 2000 公尺的海床上,最多可容納 6 名科學家在裡面進行研究,最長可停留 1 個月。

圖片顯示一艘美國深海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底 6000 公尺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進行探索。 跨國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也研究冷泉的深地生物圈和甲烷水合物。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圖片顯示一艘美國深海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底 6000 公尺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進行探索。 跨國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也研究冷泉的深地生物圈和甲烷水合物。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他們將主要研究冷泉的極端情況 —— 有蘊藏碳氫化合物的液體從裂縫或裂隙滲出的海床區域 —— 並探索這些區域的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巨大儲量。

冷泉從海床釋放甲烷、硫化氫和碳氫化合物,支持獨特的生態系統在極端情況下維持生命。

新戰線

深海研究正引起全球關注。

2023 年 5 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和普羅透斯海洋集團(Proteus Ocean Group)宣佈,將在加勒比海的古拉索島(Curaçao)開發全世界上第一座「海洋空間站」普羅透斯。

然而,相較於中國野心勃勃的項目,普羅透斯的深度只有 20 公尺,設置的位置淺的多,體積也小很多。

《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的海底空間站將在海床上設置立永久性的冷泉監測系統。

此系統將與水底無人潜艇、水上艦艇和海底觀測站合併,融合成一個「四維」的監視網絡。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發現超過 900 個海底冷泉,其中有 6 個在南海。

冷泉生態系統在國際科學界已經引起相當大的興趣。

例如,位於美國的 ECOGIG 海洋研究聯盟著重墨西哥灣、大西洋峽灣和加州灣的冷泉生態系統。

同時,有 21 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也在冷泉環境中進行深地生物圈和甲烷水合物研究。

「戰略意義」

然而,中國的深海研究裝置項目延伸至科學研究和資源發展之外。

《環球時報》明確指出此項目具有「戰略意義」。中國透過推動深海載人科技,部署各種深海基地。

除了支持開發海底石油、天然氣和鐵、錳結核等礦產資源,這項科技還有助保護中國在南海的「權益」。

即使一項國際裁決判定中國的主張沒有法律根據,但是中國仍然聲稱擁有幾乎整個南海的主權,毫不理會其他國家的競爭主張。

有鑑於此地區的領土爭議持續進行,中國日益強硬的立場已經引起擔憂。

一些觀察員懷疑,中國以科學研究的名義,利用這些深海設施加強在地緣政治的存在感,並確保其控制地區的深海資源。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