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中國擴張深海勘探引發軍事擔憂

據稱,中國科考船隻正在收集敏感軍事數據,引發多國擔憂。

中國科考船隻「向陽紅01號」正在執行2025年東印度洋科學考察任務。 分析人士稱中國正藉海洋科學研究取得戰略優勢。 [檔案/中國自然資源部]
中國科考船隻「向陽紅01號」正在執行2025年東印度洋科學考察任務。 分析人士稱中國正藉海洋科學研究取得戰略優勢。 [檔案/中國自然資源部]

吳巧曦 |

中國大舉投資建設世界最大的科考船隊,繪製海底地圖、開展科學研究、甚至可能支援軍事行動。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此舉可能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安全威脅。

《華爾街日報》3月12日報導稱,近幾周來,中國先進科考船隻「向陽紅01號」和「東方紅03號」一直在東印度洋收集全面的水文數據。

近年來,中國科考船隻在全球海洋學研究方面極為活躍,收集了海底地形、洋流和其他水文數據。

儘管相關訊息對於氣候變遷研究、海洋資源管理、海底電纜鋪設和深海採礦都有極大助益,但也可能為人民解放軍(PLA)在實戰中提供戰略優勢。

拍攝於2016年的照片顯示,遙控潛水器(ROV)「深海發現者」(Deep Discoverer)正在對查莫羅海山(Chammoro Seamount)一處新發現的海底熱泉區進行成像。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勘探與研究辦公室]
拍攝於2016年的照片顯示,遙控潛水器(ROV)「深海發現者」(Deep Discoverer)正在對查莫羅海山(Chammoro Seamount)一處新發現的海底熱泉區進行成像。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勘探與研究辦公室]

海洋學研究數據可以轉用於軍事上,例如改善水雷佈設的精確度、加強聲納探測能力及有助於潛水艇躲避追蹤。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實力研究計劃的高級研究員馬修.富納約爾(Matthew Funaiole)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軍方想要獲得這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數據,他們就能得到這些數據,沒有防火牆來阻止他們。」

前中央情報局(CIA)情報官尼克.湯普森(Nick Thompson)在接受 The Cipher Brief 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行動已超出科學研究的範疇,而「與收集情報密切相關」。

湯普森表示,中國的科考船隻頻繁在印度、澳大利亞、菲律賓和台灣周邊作業,似乎是在試探領土邊界並試圖逐漸「使此類行動正常化」。

可疑行徑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2020年至2024年間,中國科考船隻在全球作業共計數十萬小時。

在中國目前作業中的 64 艘科考船隻中,80% 以上都直接隸屬於解放軍或其相關機構。

其中一些船隻曾造訪軍事港口並參與可疑行動,例如冒充其他船隻、關閉識別系統及躲避雷達追蹤。 這些發現顯示,這些船隻可能參與推動中國地緣政治議程。

中國科考船曾多次進入他國專屬經濟區,引發日本、印度及其他政府抗議。

印度智庫塔克沙希拉研究所(Takshashila Institution)的研究分析師阿努什卡.薩克塞納(Anushka Saxena)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這些水文數據的收集方式——再加上中國民用與軍用領域的界限模糊——共同引發了「印度的擔憂」。

中國媒體也承認,一些科考任務包括「軍事海洋學領域的綜合觀測」。

這些科考活動的發現可能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使其能夠將軍事影響力擴展至遠洋和深海。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