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台灣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 引發能源安全疑慮

台灣最後一座核反應爐已經停機。由於台灣能源依賴進口,且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緊張,加劇了人們對台灣能源未來的擔憂。

位於屏東的馬鞍山核電廠,攝於 4 月 29 日。台灣於 5 月 17 日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引發人們對其能源依賴程度和易受中國封鎖影響的擔憂。 [I-Hwa Cheng / 法新社]
位於屏東的馬鞍山核電廠,攝於 4 月 29 日。台灣於 5 月 17 日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引發人們對其能源依賴程度和易受中國封鎖影響的擔憂。 [I-Hwa Cheng / 法新社]

文/《焦點》與法新社 |

台灣在 5 月 17 日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加劇人們對自治的台灣依賴進口能源和易受中國封鎖影響的擔憂。

台灣的目標是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來為住宅、工廠和關鍵半導體產業提供電力。

台灣總統賴清德所屬的民進黨長期以來一直承諾要逐步淘汰核電,而主要反對黨國民黨則認為有必要保留核電供應以確保能源安全。

在中國加強台灣週邊的軍事活動之際,位於屏東縣南部的馬鞍山核電廠現已關閉。北京宣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誓言有朝一日將控制台灣。

2023 年 4 月 13 日在台中模擬中國攻擊的民防演練中,救援人員經過一座模擬的倒塌核電廠。 [Sam Yeh / 法新社]
2023 年 4 月 13 日在台中模擬中國攻擊的民防演練中,救援人員經過一座模擬的倒塌核電廠。 [Sam Yeh / 法新社]

今年 4 月,中國在台灣週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模擬攻擊主要港口、能源設施,以及封鎖台灣。

馬鞍山核電廠營運已有 40 年歷史,其所在地區是熱門旅遊景點,如今遍布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

當地將有更多再生能源計畫;國營的台電公司計劃打造一座太陽能發電站,每年可為約 1.5 萬戶家庭供電。

儘管去年核電僅佔台灣電力供應的 4.2%,但有些人擔心關閉馬鞍山核電廠可能導致能源吃緊。

41 歲的蕭先生在附近經營民宿,他說:「台灣很小,目前沒有其他天然能源 [......] 可以取代核能。」

他對法新社表示:「現實情況是,台積電和其他大公司需要大量電力。如果電力不穩定,他們就會離開台灣。」

相反的,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陳凱瑞則擔心會發生類似 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的事故,因為台灣和日本一樣經常發生地震。

她說:「如果我們能找到其他穩定的能源,為了每個人的安全,我贊成建立非核家園。」

穩定供應

核電在 1980 年代達到巔峰,佔全台發電量的 50%以上;全台有 3 座核電廠、6 個核反應爐運行。

福島核災後的擔憂,導致一座尚在興建中的新核電廠,於 2014 年封存。

另外兩座核電廠也在營運許可證到期後,於 2018 年至 2023 年間停止營運。

台灣的電力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去年液化天然氣佔 42.4%,煤炭佔 39.3%。

再生能源僅佔 11.6%,這個數字與政府設定在 2025 年達到 20% 的目標相去甚遠。

太陽能發電面臨社區的反對,他們擔心太陽能板會佔用寶貴的土地。此外,因為規定使用國內製造的零件,也讓風力發電機的部署進度減慢。

賴清德堅稱,即使人工智慧大幅推升能源需求,現有液化天然氣和煤炭發電廠的新機組將可取代馬鞍山核電廠的供電量,能源供應仍將保持穩定。

控制立法院的國民黨和民眾黨在 5 月 13 日修法,允許核電廠延長營運年限最多 20 年。

國民黨議員葛如鈞說:「核能並不是最完美的發電方式。」

「當我們發展技術、國防和加強國家安全時,這是一個不應該被排除的選項。」

中國威脅

有鑑於中國可能封鎖台灣,台灣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尤其令人擔憂。

政府數據顯示,台灣的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分別僅夠維持 11 天和 30 天。

台灣採用集中式電網,單一故障也可能導致全台大片地區面臨大停電的風險。

台灣清華大學能源學者葉宗洸說,沒有核電,「我們的能源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這將損害我們的國家安全」。

環保人士表示,再生能源是強化台灣能源韌性的最佳途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如果每個社區的屋頂上都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社區就能 [更加] 自給自足。」

但其他人指出,台灣放棄核能,與全球和地區趨勢背道而馳。

甚至連日本也計劃在 2030 年將核能發電量佔比,從目前的不到 10%提高到 20-22%。

而根據韓國政府數據,2024 年核電已成為電力最大來源,佔全國總發電量的 31.7%,達到 18 年來的最高水準。

馬鞍山核電廠所在地的恆春鎮鎮長尤史經說,核電廠帶來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

他表示:「我們認為核電是必不可少的。」他稱核電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對地方有很大幫助」。

賴清德最近也承認,他不排除未來重返核能的可能性。

他說:「未來我們要不要用核電,要基於 3 個基礎,包括核安無虞、核廢有解,還有社會對話有成。」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