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法新社與《焦點》 |
中國昆山——熱鬧非凡的台式風格商店街、祭祀台灣神明的廟宇與生氣蓬勃的工廠遍布,這座中國東部城市多年來一直是台商活躍的重鎮。
然而,這些企業如今正面臨愈演愈烈的兩岸緊張局勢,引發他們深切的安全疑慮。
自 1990 年代兩岸關係開始改善以來,台灣企業家(中文稱為「台商」)向中國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在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上發揮關鍵作用。
但根據海峽交流基金會指出,近年來台商人數大幅下滑,估計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數量,已從 2009 年的 40.9 萬人下降到 2022 年的 17.7 萬人。
![6 月 10 日,在中國昆山,一名小吃攤販正在仿台式風格的村莊裡等候顧客上門。這個昔日繁榮的台灣企業重鎮,正因兩岸緊張局勢加劇和安全疑慮升高,面臨「台商」大量出走。 [Greg Baker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6/25/50899-afp__20250618__62mc864__v1__highres__chinataiwaneconomypolitics-370_237.webp)
這波戲劇化的出走潮,是政治、經濟與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中共對所謂「台獨頑固分子」的立場日益強硬,導致地緣政治風險水漲船高。
新法規鼓勵民眾舉報涉嫌支持台獨的行為,加上支持對分裂國家行為判處死刑的措辭,讓台灣企業在中國經商蒙上陰影。
安全疑慮
在 2022 年關閉廣東工廠的實業家李先生直言,「政治」是主要原因。
他說:「我們台商很害怕。我們不再派台灣員工(赴中國),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保證他們的安全。」
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也表達相同憂慮,指出「最初的有利條件已不復存在,如今又充滿額外的風險」。
2023 年 10 月,中國對蘋果代工廠富士康展開調查,廣泛被視為針對其創辦人郭台銘參選台灣總統的政治報復,進一步證實即使是大型企業也難逃政治風險。
北京的政治壓力如今已不僅直接針對當事人,更擴及他們的家庭與企業。
例如,今年 6 月,中國制裁台灣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父親名下的出口企業「兆億有限公司」。
被問及此制裁時,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中國「絕不允許台獨頑固分子關聯企業在大陸牟利」。
主張強化台灣國安的沈伯洋表示,此次制裁是「株連九族」,並指出這是他一年內第三度被中國針對。
他發起的民防組織「黑熊學院」也被中國列入「台獨頑固分子」名單。
經濟放緩
除政治風險外,中國經濟放緩也使情況雪上加霜。
海基會指出,經濟成長減緩再加上美中貿易關係緊張,抑制了進一步投資的意願。
此外,中國市場龐大、成本低廉等原有吸引投資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勞動與製造成本上升也增加經營的困難度。
先前在江西經營的台商陳先生表示:「當初我們過去的時候,以為中國經濟會持續成長,因為市場那麼大、人口那麼多。」
他說:「但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實現,因為有些問題——包括中美貿易戰,還有疫情。」
這些機會未能實現,讓許多企業重新思考是否應繼續留在中國。
面對層層壓力,台灣企業另尋出路,有些轉向越南、泰國、印尼和菲律賓,其他的則選擇回流台灣。
2016 年至 2024 年間,台灣對越南投資激增 129%,而對中國的投資則下滑 62%。
這波撤資對北京長期以來依賴台商群體推動兩岸政治統一目標的「統戰」戰略構成打擊。
隨著中國軍演升級和台灣加強審查疑似中國間諜的行為,台商愈來愈陷入兩面夾擊,正在考慮進一步退出這個已無安全與希望可言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