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可汗 (Zarak Khan) |
巴基斯坦當局上個月破獲一個由中國公民經營、高度複雜的跨國網路犯罪集團,官員稱這是該國近年來針對外國主導的數位詐騙計劃所採取的最大規模打擊行動之一。
這項行動由新成立的國家網路犯罪調查局(NCCIA)於 7 月初展開,針對費薩拉巴德的非法詐騙電話中心進行大規模突襲,最終逮捕了 149 人,其中包括 71 名外國人,大多為中國人。
國家網路犯罪調查局在聲明中表示:「這次突襲查獲一處大型詐騙電話中心,涉及龐氏騙局與投資詐騙。」
「這個詐騙網絡欺騙民眾,非法募集巨額資金。」
![7 月 7 日晚間,警方突襲費薩拉巴德一家工廠內的詐騙電話中心,將查獲的電腦和電子設備裝上拖車。 [巴基斯坦國家網路犯罪調查局]](/gc9/images/2025/08/06/51425-raid-370_237.webp)
被捕者包括來自中國、奈及利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辛巴威和緬甸的人士。
其中大多數是巴基斯坦公民,主要擔任地面行動人員或當地協助者。
跨境詐騙
官員表示,該犯罪網絡針對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亞、東亞國家數以千計的受害者。
犯罪網絡主要透過 WhatsApp、Telegram 和各種行動應用程式等線上平台進行詐騙,通常打著提供合法投資機會的幌子。
《焦點》檢視一份提交給當地法院的警方報告,其中顯示嫌犯經營多個 WhatsApp 群組,在其中指派看似無害的投資「任務」,例如訂閱 YouTube 或 TikTok 頻道等。
在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後,詐騙集團據稱會指派受害者使用 Telegram 進行更複雜的數位任務,通常需要更大規模的資金轉移,其中涉及大量資金轉移和更高風險的操作。
7 月底,費薩拉巴德一家法院批准將所有嫌犯還押 14 天,以便當局進行進一步調查。
官員表示,對查獲電子設備的取證分析正在進行中,可能會揭示進一步的國際聯繫。
費薩拉巴德的一名國家網路犯罪調查局官員告訴《焦點》:「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詐騙集團,由數名持商務簽證進入巴基斯坦的中國公民主導。」由於此事涉及中巴關係,相當敏感,該官員要求匿名。
他說:「他們以巴基斯坦為基地進行跨境詐騙,因為這裡的數位監管薄弱、執法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很少協調。」
他說,這些騙子最初在小額投資上承諾高報酬來引誘受害者,然後誘使他們存入大筆資金,通常是透過加密錢包或空殼帳戶。
該官員表示,雖然詐騙案的具體金額仍在調查中,但當局估計,嫌犯可能透過欺詐性金融交易和空殼公司榨取數千萬盧比。
更廣泛的犯罪模式
這起最新突襲發生在巴基斯坦境內中國公民犯罪活動日益猖獗的背景下。
自 2018 年以來,巴基斯坦當局查獲多個由中國主導的犯罪組織,涉及人口販賣、網路犯罪和大規模詐欺。
三年前,在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當局破獲由中國人經營的網絡,涉及惡名昭彰的「假結婚」詐騙案。騙徒以結婚和移居中國的虛假承諾,欺騙貧窮的基督徒婦女。一旦她們到了中國,就會被迫賣淫或成為家庭奴役受害者。
巴基斯坦警方在先前行動中發現,一些中國人參與自動櫃員機盜刷和求職詐騙計劃,其中有些還濫用北京「一帶一路」旗艦計劃「中巴經濟走廊」的名義和品牌形象。
「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全球性計畫,旨在促使貧窮國家向中國出口原物料。
2022 年,卡拉奇一家法院批准巴基斯坦反腐敗機構國家問責局的請求,凍結與 2 家中國公司和 4 名個人相關的 9 個銀行帳戶,這些帳戶被控透過假投資騙局,詐騙大眾超過 11 億巴基斯坦盧比(按今天的匯率計算,為 3,877,000 美元)。
政策影響
專門研究有組織犯罪活動的分析師認為,近期打擊行動顯示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即中國網路犯罪集團傾向利用監管和執法較弱的司法管轄區。
卡拉奇一家風險管理公司的分析師侯賽因 (Murtaza Hussain) 告訴《焦點》:「這些中國網絡既利用了社會經濟弱點,也利用了法律漏洞。」
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對外國人的簽證審查,特別是來自中國和其他有組織欺詐記錄國家的外國人,同時需要展開區域執法合作和強力公共宣導活動,打擊數位詐騙。」
雖然巴基斯坦當局尚未公開地將費薩拉巴德詐騙集團的活動歸咎於中國政府,但網路安全專家警告稱,該集團使用的策略與進階持續性威脅 (APT) 組織相似。後者為高度組織化的網路單位,通常與中國國家利益有關。
駐伊斯蘭堡的網路安全分析師雷漢 (Muhammad Rehan) 向《焦點》表示:「即使這些中國人是獨立行動的,他們使用的平台和社交工程工具,也與中國 APT 組織常用的技術相似。」
他表示:「巴基斯坦必須認真評估,究竟自己面對的只是受財務驅動的網路罪犯,還是這些行動其實是涉及外國影響力與監控的更大戰略布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