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焦點》 |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此次訪問馬爾地夫,標誌著這兩個鄰國在交惡數月之後,重新修復外交關係。
莫迪受邀以貴賓身份出席馬爾地夫 60 週年獨立日慶典,成為馬爾地夫總統穆伊祖(Mohamed Muizzu) 自 2023 年 11 月當選以來所接待的第一位外國領袖。
為期兩天的訪問於 7 月 26 日結束,恰逢印度與馬爾地夫建交紀念日,也象徵著在穆伊祖推動「印度滾出去」(India Out)運動並親近中國之後,雙方關係開始回暖。
印度與中國是馬爾地夫的兩大主要債權國,印、中持續競逐對這個具有戰略價值群島的影響力。
![7 月 25 日,印度總理莫迪(中)在對馬爾地夫進行國是訪問期間,與馬國總統穆伊祖(右)一起種樹。 [Mohamed Afrah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8/07/51445-afp__20250725__67vj4we__v1__highres__maldivesindiadiplomacy-370_237.webp)
自穆伊祖上任以來,馬爾地夫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包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參與「一帶一路」倡議(BRI)。
「一帶一路」是中國資助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旨在促進貧困國家原物料出口至中國。
2024 年 1 月,穆伊祖在訪問印度之前先行出訪中國,此舉被新德里視為外交冷落。
然而,在 7 月 25 日印、馬兩國宴會上,穆伊祖試圖展現與印度合作的態度。
他說:「印度一直是馬爾地夫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他補充說:「我們非常珍視印度的友誼,並感謝貴國在我們有需要時,及時伸出援手。」
「一條明確的道路」
觀察人士認為,莫迪此行對於印度實現掌控印度洋海域和航運路線的野心至關重要;印度正與區域勁敵中國在這方面競爭。
莫迪在訪問期間宣布,向馬爾地夫提供 5.65 億美元貸款額度,並將先前貸款的年度還款額從 5,100 萬美元降至 2,900 萬美元。
他還為多項印度資助的基建計畫揭幕,包括一個擁有 4000 個單位的住宅區,以及新的國防部總部大樓。
莫迪在社群平台 X 上發文稱:「印度將持續支持馬爾地夫人民的願景。」
他在馬列的記者會上指出:「國防與安全領域的相互合作象徵著互信。國防部大樓……是將建立信任實體化 ,也是我們堅固夥伴關係的象徵。」
雙方就潛在的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討論,並在漁業、觀光、數位發展及醫療保健等領域簽訂合作協議。
莫迪離開後,穆伊祖在 X 上發文稱,此次訪問指明「[馬爾地夫與印度] 未來關係的一條明確道路」。
經濟脆弱
馬爾地夫此次重新調整外交,主要是因為其經濟相當脆弱。
儘管擁有奢華旅遊產業,馬爾地夫卻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總債務自 2018 年的 30 億美元暴增至 2024 年初的 82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將突破 110 億美元。
根據《經濟時報》今年 3 月報導,目前其外債總計 34 億美元,主要債權國為中國與印度。
馬爾地夫的財政壓力十分嚴峻。 2025 年馬爾地夫必須償還 6 億美元外債,2026 年則需償還 10 億美元。截至去年 12 月,外匯儲備已不足 6500 萬美元,且在 8 月更是一度出現負值。
今年1月《中馬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以來,該國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中國在雙邊貿易中占 97%,而馬爾地夫的出口不足 3%。
人權倡議者史戴庫(Dimitra Staikou)今年 3 月在 Medium 網站撰文稱:「債務規模之龐大令人震驚。」
她並警告:「若沒有重大國際干預或債務重組,馬爾地夫恐將步上鄰國斯里蘭卡的後塵,陷入主權債務違約。」
她指出,取消 91% 中國商品的關稅,是「[向中國] 讓步,但由於馬爾地夫出口基礎狹窄,幾乎沒有獲得對等回報。」
戰略平衡
中國透過大型基建計畫擴大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像是中馬友誼大橋及胡魯列機場擴建工程等,這也加深中國在傳統屬於印度領域的影響力。
由於馬爾地夫位於印度洋主要貿易路線上,而中國大量進口石油都仰賴這些航道,因此對北京而言,強化與馬爾地夫的關係具有戰略價值。
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2024 年 5 月發布的簡報,中國希望與馬列繼續保持友好的海上關係,以使北京能夠確保進入波斯灣通道的安全。
相較之下,印度則奉行「鄰國優先」政策,以發展為主軸,提供財政援助並支持包括「大馬列連通計劃」在內的大型計畫——這是馬爾地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
儘管穆伊祖上任初期曾嘗試在關鍵物資與服務上減少對印度的依賴,但近幾個月來,其政府已加強與新德里的互動。
觀光業也成為雙方摩擦焦點之一。穆伊祖先前訪問北京後,莫迪公開推廣印度的拉克沙群島(Lakshadweep Islands)為旅遊目的地。
結果導致印度遊客赴馬爾地夫旅遊的預訂量銳減 33%,這對 GDP 近 30% 依賴旅遊業的馬爾地夫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