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吴巧曦 |
中国一个关键工业部门现在正面临来自亚洲的竞争压力。
近八年来, 中国一直维持全球造船业领先地位,但其优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韩国和日本正急起直追,并聚焦“国家安全”以重塑产业布局。
根据海事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统计,今年 1 至 7 月全球新船订单合计 2326 万修正总吨(CGT),共 788 艘。其中,中国船厂承接 1303 万修正总吨,共 463 艘,市场份额为 56%,较去年同期锐减 59%,但仍居全球首位。
![2020 年 6 月,位于韩国蔚山的现代尾浦造船厂。其母公司 HD 现代正在投资智能造船,并与美国合作伙伴成立联合基金,以加强盟国的海上能力。[Seung-il Ryu / NurPhoto 提供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9/10/51906-afp__20200610__ryu-hyundaih200610_np9qn__v1__highres__southkoreaeconomy-370_237.webp)
![4 月 15 日,在日本横滨三菱重工公司,美国海军“米格尔基思号”(USS Miguel Keith)远征移动基地舰完成为期 5 个月的大修。这是日本扩大与盟国联合维修能力的里程碑。[Randall Baucom / 美国海军]](/gc9/images/2025/09/10/51907-jp_ship_repair-370_237.webp)
韩国接单 524 万修正总吨,共 123 艘,市场份额为 23%,年减 37%,排名第二。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接单量大幅下滑,与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限制措施及市场的“去中国化”趋势有关。
SHIPBID 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韩宁 7 月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订单下滑“主要是因为全球船东担忧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采取的措施,因此调整策略”。
Steptoe.com 7 月份报道称,美国将从 10 月 14 日起,对所有进入美国港口、由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
《华尔街日报》7 月报道称,美国“提议对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和其他货物装卸设备征收高达 100% 的关税”。
韩国的崛起
同时,韩国正在加速扩张海外合作版图,承诺投入 1500 亿美元来加强美国造船业。
韩国正在参与美国海军舰艇的维护、修理与大修(MRO)合约竞标。 现代重工 8 月宣布拿下美国海军“艾伦谢泼德号”(USNS Alan Shepard)合约;韩华海洋则接下“华利史艾拉号”(USNS Wally Schirra)、“育空号”(USNS Yukon)及“查尔斯德鲁号”(USNS Charles Drew)的合约。
根据路透社报道,韩华海洋于 8 月底另行宣布,将投资其美国船厂 50 亿美元,目标是把年产量扩大到 20 艘船。
现代重工已与美国 AI 与国防公司 Palantir 合作开发“未来造船厂”,运用机器人与 AI 技术,预计将生产力提升逾 30%。
现代重工与韩国开发银行和美国投资公司 Cerberus 合作,创建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海上物流、先进海洋技术和相关造船能力。
今年 7 月,现代重工与印度国营科钦造船厂(Cochin Shipyard Limited)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并已在沙乌地阿拉伯成立合资船厂。
同时,三星电子于 8 月与美国 Vigor Marine Group 达成协议,将在美国海军舰艇维修、船厂现代化和联合建造方面展开合作。
日本取得进展
日本也在急起直追,已与澳大利亚于 8 月签署价值 65 亿美元的军舰合同。三菱重工将自 2029 年起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建造 3 艘升级版“最上级”(Mogami-class)多用途护卫舰,另有 8 艘在澳大利亚建造。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资深分析师格雷姆(Euan Graham)8 月向路透社表示,这项合作计划将“使中国更难挑拨日、澳两国关系,并向北京发出一致信号:两国都愿意将准同盟关系化为实际运作”。
日本造船业产量从 1990 年代全球市场份额近五成,下滑至今只剩约一成。
为此,日本政府与自民党推动建立「国家造船厂」,由政府主导建造或收购造船厂,并交由民间运营。
今治造船在 6 月宣布以 60% 股权并购日本联合海洋造船,将组成全球第四大船厂。
身兼日本造船工业会会长的今治造船社长桧垣幸人表示,“要成为能够控制价格的价格领导者,我们必须在 2030 年至少达到 20% 的全球市场份额”。
日本政府已将造船业列为战略产业,预计今年秋季完成政策方案,规划成立规模约 1 万亿日元(约 67 亿美元)的公私合作基金,支持国内船厂并推动造船设施现代化。
据《朝鲜日报》报道,自民党经济安全保障小组 6 月表示,“造船业的流失将危及日本的海运物流、经济与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