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國科技間諜透過假公司瞄準台灣晶片工程師

中國秘密招募台灣晶片工程師已成為國安問題。

2023 年 7 月 5 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在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創新博物館,透過大螢幕向訪客展示晶圓特寫畫面。[Sam Yeh/法新社]
2023 年 7 月 5 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在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創新博物館,透過大螢幕向訪客展示晶圓特寫畫面。[Sam Yeh/法新社]

撰文/賈斐懋 |

去年夏天的某一天,黎明剛過,台灣法務部調查局的 30 多名調查員在台北郊區集合,開車南下,前往台灣科技中心的多個地點。

早上 7 點整,在一次協調的突擊行動中,他們在同一時間敲門、高舉搜查令,進入住家和辦公室。

他們的目標不是毒販,而是在台灣一家中國半導體公司默默工作的八名工程師。

這次突擊行動是去年 8 月一個代號為「1022 獵狼計畫」的大規模掃蕩行動的一部分,由當時的總統蔡英文下令,揭發中國透過假企業非法挖角台灣晶片人才。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嚴厲打擊中國公司非法招募人才,過去四年來已查出超過 100 家此類公司。[台灣法務部調查局]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嚴厲打擊中國公司非法招募人才,過去四年來已查出超過 100 家此類公司。[台灣法務部調查局]

此後,掃蕩行動仍在繼續。

今年 3 月,台灣法務部調查局針對中國非法挖角台灣科技人才展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行動,派出 180 名調查員,突擊搜查了與 11 家中國公司有關的 34 個地點,其中包括全球第三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

調查局在 3 月 28 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當局審訊了 90 人,指控這些公司利用掛名公司暗中招募本地工程師,並將技術輸出回中國。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我們的經濟命脈,半導體公司和相關產業是國家的『護國神山』,」聲明中說。

「因此,台灣的高科技人才已成為中企鎖定挖角對象。」

關鍵人才

台灣半導體工程師長年被視為中國科技產業升級的關鍵。

一名專門偵辦中企在台灣非法招募人才的調查局蘇姓調查員告訴《焦點》說:「這些工程師不僅是成就『中國芯』的關鍵,更是北京突破美國科技圍堵的破口。」

這種策略協助中企逃避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制裁,也是削弱台灣在半導體領域主導地位所做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中國於 2015 年推出「中國製造 2025」的產業政策,以提升國家的製造業,此後,北京對台灣半導體人才的興趣激增。

高薪仍然是主要的誘因,有些中國公司提供的薪資在數字上與台灣相等,但以人民幣支付,而不是台幣,實際上的報酬翻了四倍。

而且有愈來愈多的中國公司允許工程師在台灣遠距工作,研發成果直接傳送到公司總部在中國的伺服器。

這些公司通常將自己偽裝成台灣公司、外資企業或僑外資企業,以掩飾其真實身分。

例如,今年 3 月份,台灣指控中芯國際——中國最大的芯片製造商,年收入僅次於台積電和三星——利用一家在薩摩亞註冊的空殼公司,在台灣開設分公司並招募人才。

深圳的通銳微電子公司(Torey Microelectronics)則涉嫌違法私設據點,而雲合智網(Clounix)最初以「台資」公司註冊,後來改名為新加坡公司,從事非法招募。

這些企業大多獲得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的支持,或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對北京的科技野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國際顧問公司 DGA 集團的合夥人崔歐洛(Paul Triolo)去年 11 月告訴《華爾街日報》,雇用外國工程師通常是中國公司獲得關鍵技術的最快捷徑。

他說:「如今各國政府對這類行為已更加關注。」但他也指出,界定合法僱用與非法挖角的界線,「是非常困難且難以執行的任務。」

「可預見的趨勢」

為了對抗此一威脅,台灣在過去 4 年內全面修訂了 7 部法律和 14 項規章,其中包括對《國家安全法》的重大修訂——這部法律過去只針對中國間諜。

2023 年 12 月,政府擴大了禁止出口的技術清單,在原有的 22 項技術清單上又新增了 10 項「國家核心技術」,例如第三代半導體和人工智慧晶片設計,將這些技術洩露給外國敵對勢力最高可處 12 年的監禁。

政府也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加強對兩岸人才流動的監管,防止技術外洩。

政府正與半導體產業合作,建立更強大的防護網路——推動產學合作、產業機密保護、反間諜工作,以及與國際夥伴分享情報。

與此同時,當局也加強工程師的認知,並提供留任獎勵,以維持台灣的技術優勢。

然而,即使最近修法加重刑罰,但違法案件的數量並未減少,反而招募手法變得更加隱蔽。

一位綽號「輝哥」的台灣調查員告訴《焦點》,許多工程師自知他們的行為遊走法律邊緣,而中國管理幹部甚至教導台灣員工在執法突擊行動時如何應變。

根據現行法律,工程師通常只會被列為證人,只有公司負責人受罰。

輝哥說:「兩岸同文同種,文化同根同源。北京不會放棄在台挖角——這是可以預見的趨勢。」

[推動台灣科技安全系列報導之二]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