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美華 |
中國部署海洋科考船是灰色地帶戰術的一個例子——雖然表面上執行科學任務,但實際上卻經常進行軍事情報搜集,協助實現更廣泛的海洋戰略目標。
今年 6 月,青島海關發布消息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在西太平洋完成了歷時 2 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後,順利返航。
今年以來,青島海關已累計為 5 艘科考船完成了共 8 次的進出境手續,宣稱它「有力保障了中國海洋科考事業走向深藍」。
然而,海事透明倡議組織 SeaLight 的分析師卡吉(Jun Kajee)在 6 月 3 日寫道,像「科學號」這樣的船隻經常偽裝成科考船,而實際上執行的是敏感任務,
![Windward 的海事人工智慧顯示,中國科考船「淞航號」出現了可疑的網格狀移動軌跡(左圖),與其他船隻的航線形成了鮮明對比。 [Windward/x.com]](/gc9/images/2025/07/16/51180-windward-370_237.webp)
包括海底地形測繪、監控外國軍事和商業活動等,支援中國的潛艦作業、海洋資源開發和主權主張。
他利用 Starboard 海事情報公司的船舶追蹤數據,記錄了幾起可疑行動。
例如,2023 年,「向陽紅 10 號」在越南爭議海域航行時,其航行軌跡似乎「畫出了漢字的『中』字」。
卡吉寫道,這可能是「心理訊號或領土主張」的象徵。
同年,「海洋地質 8 號」在馬來西亞專屬經濟區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日本海上保安廳也發現「向陽紅 18 號」在有爭議的釣魚島附近從事可疑活動。
今年稍早,「東方紅 3 號」在印度洋進行海床勘探,「探索 1 號」則在紐西蘭和澳洲海域進行了長時間活動。
卡吉說,中國海警和海上民兵船隻經常陪同這些勘測任務,以嚇阻地區勢力。
「與一艘名義上的民用船隻對峙,可能會導致局勢升高和國際社會的批評,」他又補充說,「這些行動是更廣泛的『切香腸』戰略一部分,意圖在未達到可能引發公開衝突門檻的情況下,逐步推進中國的利益。」
「藏刀」
《光明日報》在 6 月的一篇報導中,引述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周鋒的話稱,許多中國科考船都配備了高精準度水聲定位系統,
可在一公尺範圍內精確定位目標,本質上就是深海潛水器的「眼睛」。
台灣軍事分析家吳明杰告訴《焦點》,這些船隻通常會安裝大型聲納陣列,用於繪製精細的水下地形圖,
這些資訊有助於中國潛艇在深海航行,識別有利的伏擊區,其中可能包括美國潛艇的巡邏路線。
他形容這些活動是對印太地區的一種「戰場經營」形式,並稱之為水下的灰色地帶侵略工具。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宗鼎告訴《焦點》,中國在台灣週邊的灰色地帶戰術是「準侵略行動」。
他指出,軍事演習代表中國「亮劍」,而這些「靜默滯留」於台灣周邊海域的科考船則是在「藏刀」。
黃宗鼎說,這些船隻經常貼近台灣 24 浬鄰接區邊界航行,名義上是從事科學工作,但實際上卻是在搜集敏感的水文和軍事用途數據。
《紐約時報》7月的一篇調查報告稱,2024 年,像「向陽紅 6 號」這樣的中國船隻,曾多次對台灣東海岸進行海底勘測。
它們沿著平行、網格狀的路徑緩慢航行,非常適合使用聲納進行水深測繪,有些船隻還逼近台灣 12 浬的領土邊界。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助理教授馬丁森(Ryan D. Martinson)在該篇報告中以個人身分發表評論說:「在我看來,最大的重點就是:中國似乎正試圖搜集該海域的測深數據,但又刻意表現得好像不是在進行測深調查。」
減少疑慮
除了勘測船之外,緊急鋪設電纜的船隻涉嫌切斷台灣海峽的海底電信纜線,也引發安全疑慮。
黃宗鼎說,僅僅將此類行動描述為「灰色地帶」風險,可能會低估其嚴重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告訴《焦點》,儘管其他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將海洋調查用於軍事目的,但中國卻將情報搜集與脅迫性的主權主張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民兵和海警的護航下,船隻在印太海域執行此類任務愈來越愈頻繁。
莊嘉穎說:「灰色地帶戰術關鍵在於掌握不確定性,讓對方難以做出回應。一個反制的原則就是提升透明度,減少疑慮。」
他指出,菲律賓公開記錄中國的海上行動,藉此減少了北京的直接挑釁。
不過,他也警告說,任何持續的回應都需要耐心和韌性來承受中國的長期施壓——如同冷戰時期的漫長磨合,才能逐漸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