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中国“科考”船根本目的是情报

中国科考船的活动是灰色地带行动的典型例子——游走在科学探索和秘密情报收集之间的模糊界线。

这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中显示的是中国科考船“科学号”,该船于 4 月从厦门出发,完成了在西太平洋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
这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中显示的是中国科考船“科学号”,该船于 4 月从厦门出发,完成了在西太平洋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

撰文 / 陈美华 |

中国部署海洋科考船是灰色地带战术的一个例子——虽然表面上执行科学任务,但实际上却经常进行军事情报收集,帮助实现更广泛的海洋战略目标。

今年 6 月,青岛海关发布消息称,中国科考船“科学号”在西太平洋完成了历时 2 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后,顺利返航。

今年以来,青岛海关已累计为 5 艘科考船办理了 8 次进出境手续,宣称它“有力保障了中国海洋科考事业走向深蓝”。

然而,海事透明倡议组织 SeaLight 的分析师卡吉(Jun Kajee)在 6 月 3 日写道,像“科学号”这样的船只经常伪装成科考船,而实际上执行的是敏感任务,

Windward 的海事人工智能显示,中国科考船“淞航号”出现了可疑的网格状移动轨迹(左图),与其他船只的航线形成鲜明对比。 [Windward/x.com]
Windward 的海事人工智能显示,中国科考船“淞航号”出现了可疑的网格状移动轨迹(左图),与其他船只的航线形成鲜明对比。 [Windward/x.com]

包括海底地形测绘、监测外国军事和商业活动等,保障中国的潜艇作业、海洋资源开发和主权主张。

卡吉利用 Starboard 海事情报公司的船舶跟踪数据,记录了几起可疑行动。

例如,2023 年,"向阳红10号"在越南争议海域航行时,其航行路线似乎“划出了汉字的‘中’字”。

卡吉写道,这可能是“心理信号或领土主张”的象征。

同年,“海洋地质 8 号”在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日本海上保安厅也发现"向阳红 18 号"在有争议的钓鱼岛附近从事可疑活动。

今年早些时候,“东方红 3 号”对印度洋海床进行了勘探,“探索 1 号”则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域长时间作业。

卡吉说,中国海警和海上民兵船只经常陪同这些勘测任务,以恐吓地区势力。

“与一艘名义上的民用船只对峙,可能会导致局势升级和国际社会批评,”他又补充说道,“这些行动是更广泛的‘切香肠’战略一部分,旨在未达到可能引发公开冲突门槛的情况下,逐步推进中国的利益。”

"藏刀"

《光明日报》在 6 月的一篇报导中,引述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周锋的话称,许多中国科考船都配备了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

可以在一米范围内精确定位目标,本质上就是深潜器的“眼睛”。

台湾军事分析家吴明杰告诉焦点,这些船只通常会安装大型声纳阵列,用于绘制精细的水下地形图。

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国潜艇在深海航行,识别有利的伏击区,其中可能包括美国潜艇的巡逻路线。

他形容这些活动是对印太地区的一种“战场经营”形式,并称其为水下的灰色地带侵略工具。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宗鼎告诉焦点,中国在台湾周边的灰色地带战术是“准侵略行动”。

他说,军演代表中国“亮剑”,而这些“静默滞留”在台湾周边海域的科考船则是在“藏刀”。

黄宗鼎说,这些船只经常贴近台湾 24 海里邻接区边界航行,名义上是从事科学工作,但实际上却是在收集敏感的水文和军事用途数据。

《纽约时报》7 月份的一篇调查报道称,2024 年,像“向阳红 6 号”这样的中国船只,曾多次对台湾东海岸的海底进行勘测。

它们沿着平行、网格状的路径缓慢航行,非常适合使用声纳进行水深测绘,有些船只还接近台湾 12 海里的领土边界。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助理教授马丁森(Ryan D. Martinson)在这篇报告中以个人身分发表评论说:“对我来说,最大的重点是:中国似乎正试图收集该海域的测深数据,但又刻意表现出好像不是在进行测深调查。”

减少疑虑

除了勘测船之外,紧急铺设电缆的船只涉嫌切断台湾海峡的海底电信电缆,也引发安全疑虑。

黄宗鼎说,仅仅将此类行动描述为“灰色地带”风险,可能会低估其严重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家荘嘉颖告诉焦点,尽管其他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将海洋调查用于军事目的,但中国却将情报收集与胁迫性的主权主张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民兵和海警的护航下,船只越来越频繁的在印太海域执行此类任务。

荘嘉颖说:“灰色地带战术关键在于不确定性,让对方难以做出回应。一个反制的原则就是提高透明度,减少疑虑。“

他指出,菲律宾通过公开记录中国的海上行动,借此减少了北京的直接挑衅。

不过,他也警告说,任何持续的回应都需要耐心和韧性来承受中国的长期施压——如同冷战时期的漫长磨合,才能逐渐找到平衡。

您喜欢这篇文章吗?

Policy Link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