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中印會談顯示合作意願,但戰略不信任仍根深蒂固

分析人士稱,中印領導人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承諾合作,但未解爭端及地區競爭仍是主要挑戰。

8 月 31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天津握手;莫迪親赴中國出席上合組織峰會。 [謝環馳 / X 平台 / 新華社提供 / 法新社]
8 月 31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天津握手;莫迪親赴中國出席上合組織峰會。 [謝環馳 / X 平台 / 新華社提供 / 法新社]

撰文 / 札拉克汗(Zarak Khan) |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 8 月 31 日至 9 月 1 日參加在中國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在印度國內引發激烈爭議。

莫迪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成為「夥伴而不是對手」,但分析人士表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北京的強硬姿態可能會削弱雙方關係緩和的任何實質進展。

巨大裂痕依然存在

這是莫迪七年來首次訪中,正值印度持續擔憂中國在喜馬拉雅邊境的軍事存在,以及其不斷擴大的區域影響力之際。

分析人士稱,兩國在戰略上的巨大裂痕依然存在。

9 月 1 日,印度總理莫迪、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在中國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合影。 [Sergey Bobylev / 聯合採訪團 / 法新社]
9 月 1 日,印度總理莫迪、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在中國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合影。 [Sergey Bobylev / 聯合採訪團 / 法新社]

印度在上合組織的表現,加劇了中方對印方能否長期履行對該組織承諾的擔憂。

今年 6 月,在中國青島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上,印度拒絕簽署聯合聲明,認為這項聲明過於偏袒巴基斯坦。

在兩個月後舉行的領導人峰會上,兩國仍存在分歧。

印度拒絕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互聯互通計畫。

「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旨在建設全球基礎設施,將貧窮國家的原材料輸送到中國

莫迪在峰會上表示:「繞開主權的聯通,終將失去信任和意義。」

中國不滿

莫迪的觀點在北京不受歡迎。

具官方背景的中國評論員指責印度在西方聯盟中充當棋子,特別是在涉及美國的陣營中。

復旦大學教授、該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在中國網的分析文章中表示,「印度依然視中國為『假想敵』,『聯美抗中』的衝動並未消除」。

張家棟表示,印度繼續參與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並聯合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以制衡中國的影響力。

他說,莫迪訪中雖然意義重大,但僅限於上合組織場合,顯示印度「在戰略上仍有明顯保留」。

莫迪並未出席 9 月 3 日在北京舉行的「勝利日」遊行。這是中國展示軍事實力的重大活動,俄羅斯和北韓等盟友都參與其中。

未放棄西方

新德里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評論員辛格(Antara Ghosal Singh )寫道,莫迪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未來與美國和解留下了空間」。

此外,也有人注意到莫迪在抵達中國之前,曾對他國進行重要的短暫訪問。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 ) 9 月表示,新德里方面似乎「謹慎地平衡莫迪訪華與先前短暫訪問四方安全對話成員國日本」。

史汀生中心表示,雙方在東京「規劃廣泛合作,並對中國脅迫行徑表達關切,儘管沒有點名北京」。

國內壓力

印度和中國共享長達 3,380 公里的邊界,但兩國關係並不融洽。

2020年,兩國軍隊在印度拉達克邊境地區發生衝突,造成 20 名印度士兵死亡。

分析人士稱,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與 2020 年的流血衝突替中印關係投下陰影。

莫迪與習近平會晤僅一周後,印度國防參謀長喬漢(Anil Chauhan)將與中國的邊界爭端描述為印度「最大的 [安全] 挑戰」。

與此同時,印度反對派對莫迪可能的任何退縮跡象都保持警惕。

印度反對派領袖拉梅什(Jairam Ramesh)在 X 平台上表示,莫迪與習近平的會晤「必須」在 2020 年中印戰事背景下「進行評估」。

他寫道,莫迪政府「推動與中國的和解,實質上使其領土侵略合法化」。

他質疑,印中關係的「新常態」是否就是「中國的侵略和霸凌」。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