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能力

台日加強海上合作對抗中國海警

日本與台灣的海上執法機構在 2024 年與 2025 年舉行聯合演訓,這是自1972 年日本與北京建交以來,台日首次進行此類合作。

今年 6 月,台灣最大型海巡艦之一「雲林艦」參與了自 1972 年以來的第二次台日海巡聯合訓練;這起最新訓練在日本先島群島附近進行。照片顯示該艦去年在馬祖海域執勤時的情景。[台灣海巡署]
今年 6 月,台灣最大型海巡艦之一「雲林艦」參與了自 1972 年以來的第二次台日海巡聯合訓練;這起最新訓練在日本先島群島附近進行。照片顯示該艦去年在馬祖海域執勤時的情景。[台灣海巡署]

撰文 / 賈斐懋 |

日本與台灣的海巡聯合訓練正朝著常態化方向邁進,自兩國斷交逾半世紀迄今,這類演練已經舉行過兩次。

其中一場演練在 6 月舉行、但直到本月才曝光,清楚揭示這項正在逐漸成形中的合作。

6 月中旬,日本與台灣的海巡機構在日本先島群島南方的公海進行聯合海上搜救演練,這是一年內第二度公開的聯合演訓。

四個月過後,《讀賣新聞》在 10 月份報導這次訓練。

一艘台灣海巡艇(前方)攔截一艘中國海警船(後方),拍攝日期不詳。中國海警船進行台北所謂的「例行騷擾」,每月平均闖入金門附近海域四次,破壞區域穩定。[台灣海巡署]
一艘台灣海巡艇(前方)攔截一艘中國海警船(後方),拍攝日期不詳。中國海警船進行台北所謂的「例行騷擾」,每月平均闖入金門附近海域四次,破壞區域穩定。[台灣海巡署]

該報引述消息人士指出:「艦艇接近至可目視的距離,交換資訊並調整搜尋區域,以強化現場協作。」

據《讀賣新聞》報導,配備直升機的日本大型巡邏艦「瑞穗號」與台灣「雲林艦」一同參與 6 月的行動,隨後又前往東南亞,與馬來西亞海事機構進行額外訓練。

日本媒體披露相關活動後,也讓台北方面樂觀以對,認為台日海上合作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制度化。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焦點》表示,船隻進入目視距離範圍內,象徵已進入實體兵力協作階段。

今年的演練是延續 2024 年 7 月的首次聯合演訓,當時日本巡邏艦「相模號」與台灣「巡護 9 號」在伊豆大島附近的房總半島外海進行搜救行動。

2024 年演訓是自 1972 年日本與台灣斷交以來,雙方海巡首次聯合訓練,引起北京的正式抗議。

重大里程碑

雖然目前公開資訊顯示台日聯合訓練仍是以海難搜救為主,未涉及戰技操演,但依然可視為重大里程碑。

蘇紫雲指出,台灣海巡有望成為兼具軍事與外交合作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填補台灣海軍無法和盟軍直接互動的困境。

儘管東京方面堅稱聯合演訓並非針對任何第三國,但日媒普遍解讀其為因應中國持續不斷的海上擴權。

中國海警船近乎常態性駐紮在主權爭議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圍。共同社報導,日本官方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海警船駛入周遭海域多達 355 天,這是自 2008 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

2018 年以前,中國海警船巡邏的頻率約為每年 200 天,但隨著海警船噸位增加,如今即使在惡劣天候下也幾乎全年不斷。

中國靠力量單方面改變公海現狀的企圖近年來進一步增加,日本 7 月發布的 2025 年《防衛白皮書》如此警告。

白皮書將此形容為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秩序「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

共同的主權威脅

除日本外,台灣與菲律賓也必須經常應對中國船隻闖入其海域。

台灣前線離島金門也頻遭中國侵擾。根據台灣海巡署統計,從 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8 月,中國海警船航經金門水域達 85 航次,平均每月約 4.4 航次,每次歷時約 2 小時。

2024 年 2 月 14 日發生一起擦撞事件後,騷擾情況更加頻繁。一艘台灣海巡艦艇在追緝越界捕魚的中國快艇時不慎擦撞,導致 2 名中國漁民死亡。此後,中國海警就以「執法巡查」名義,開始巡邏該海域。

日本明海大學全球研究系教授小谷哲男在 2024 年 7 月向 NHK 表示:「日本的尖閣諸島與台灣的金門島都面臨主權威脅。唯有深化合作,台日才能更有效應對。他們需要『在兩國單位之間共享情報,並處理共同問題』。」

台日於 2017 年簽署海上搜救備忘錄,2018 年又簽署打擊走私和非法入境協議,但自 1972 年斷交以來,兩國直到 2024 年才舉行首次公開聯合演訓。

蘇紫雲向《焦點》表示:「中國是促成台日海巡單位具體實踐合作的最大推手,這恐怕是北京始料未及的發展方向。」

中國聲稱對80%的南海地區擁有主權,僅管 海牙國際仲裁庭在 2016 年已駁回該主張

蘇紫雲指出,菲律賓作為另一個與中國存在海上爭端的鄰國,也面臨來自中國海警的類似挑戰。

他表示:「台日菲現在是在同一艘船上,海巡單位的聯合訓練未來很有機會從雙邊關係發展為多邊體系。」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