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日本擬開採深海稀土元素 意圖打破中國壟斷

日本已展開全球最深的海底採礦試驗,深度達 5,500 公尺。

照片顯示日本的科學鑽探船「地球號」,正在為 2026 年 1 月的破紀錄任務做準備。該船預定將潛入南鳥島附近 5,500 公尺深處,測試從海底提取稀土元素。[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
照片顯示日本的科學鑽探船「地球號」,正在為 2026 年 1 月的破紀錄任務做準備。該船預定將潛入南鳥島附近 5,500 公尺深處,測試從海底提取稀土元素。[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

撰文/吳巧曦 |

日本準備在 2026 年 1 月於南鳥島(又稱馬庫斯島)附近展開稀土元素的深海開採試驗,此舉被視為一種戰略性舉措,要在全球日益擔心關鍵礦產安全之際,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

據《日經亞洲》6 月 24 日報導,該地點位於日本專屬經濟區內,預估蘊藏約 2.3 億噸富含稀土的海泥,可滿足日本 75 年的鈷需求與約 11 年的鎳需求。

此次試驗將由科學鑽探船「地球號」執行,計劃從 5,500 公尺深處採取海底沉積物,這將是此類試驗中最深的一次。

日本是目前唯一推動商業化開採海底稀土元素的國家;稀土對於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和先進電子產品至關重要。

圖中為南鳥島及其專屬經濟區,以及蘊藏豐富稀土礦的區域(紅點)。[東京大學]
圖中為南鳥島及其專屬經濟區,以及蘊藏豐富稀土礦的區域(紅點)。[東京大學]

日本內閣府的創新海洋開發平台計畫主任石井正一 7 月向路透社表示:「目標是確保國內供應以強化國家安全,而不是要讓私人企業出售稀土牟利。」

若試驗成功,將標誌日本長期以來開發關鍵礦產的替代供應戰略已取得突破;關鍵礦產日益被視為經濟資產與地緣政治籌碼。

國際社會正努力減少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日本此舉也是其中的一環。

據《共同社》報導,7 月 1 日,日本、美國、澳洲與印度 (即所謂的「四方安全對話」)外長宣布一項新倡議,將加強礦產供應鏈合作。

四國外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我們對於關鍵供應鏈的突然受限與未來可靠性深感憂慮,尤其是在關鍵礦產方面。」

他們補充說:「在關鍵礦產的加工、提煉與其衍生產品的生產上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國家,將使我們的產業暴露於經濟脅迫、價格操縱及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進一步危害經濟與國家安全。」

這項聲明延續 6 月在加拿大舉行之七大工業國(G7)峰會的承諾,當時各國領袖承諾改善環保與可追溯性標準,並支持對礦業生產與加工的投資。

風險擴大

中國近來加強對稀土材料的控制。今年 4 月,中方宣布限制 7 種稀土元素及相關磁鐵產品出口,並要求許可證。

目前這些限制已非正式地擴及了其他未被列入管制清單的產品。

這項新政策使得從電子到國防等依賴中國原料的產業,面臨不可預期的延誤。

一名中國磁材出口商的業務人員在 6 月 30 日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只要報關文件中出現一個敏感字眼 [如磁材],海關就不會放行,然後會進行檢查;一旦開始檢查,可能需耗時一、兩個月。」

該業務人員補充說:「比方像是鈦棒與鋯管也被滯留,而實際管制項目是鈦粉。雖然我們的鈦棒與鋯管不在管制清單上,但還是無法通關。」

一位不願具名的歐洲官員在 6 月 29 日向《路透社》表示,中方僅發放「最低限度」數量的許可證,以避免歐洲生產線停擺。

然而,延誤情況依然存在,特別是經由印度等第三國轉運,或與美國最終使用者相關的貨物。

批評人士形容中國的許可制度具有「高度侵入性」,包括要求企業提交詳細的最終用途聲明、生產計畫、客戶資料,甚至設施照片。

Longview Global 顧問公司總監暨資深政策分析師麥尼爾(Dewardric McNeal)6 月 29 日在 CNBC.com 上撰文指出:「這不只是發放許可證,而是競爭性監控。」

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佔全球約 70% 的開採量和超過 90% 的精煉產能,並生產 92% 對關鍵技術來說至關重要的釹鐵硼磁鐵。

儘管美國與日本近來積極推動供應來源多元化,觀察人士仍警告說,由於中國在該產業的快速擴張與投資,全球供應鏈仍極為脆弱。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