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巧曦 |
日本准备在 2026 年 1 月于南鸟岛(又称马库斯岛)附近展开稀土元素的深海开采试验。此举被视为一种战略性举措,旨在全球日益担心关键矿产安全之际,降低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据《日经亚洲》6 月 24 日报道,该地点位于日本专属经济区内,预计蕴藏约 2.3 亿吨富含稀土的海泥,可满足日本 75 年的钴需求和约 11 年的镍需求。
此次试验将由科学钻探船“地球号”执行,计划从 5,500 米深处采集海底沉积物,这将是此类试验中最深的一次。
日本是目前唯一推动商业化开采海底稀土元素的国家;稀土对于电动车、风力发电机和先进电子产品至关重要。
![图中为南鸟岛及其专属经济区,以及蕴藏丰富稀土矿的区域(红点)。[东京大学]](/gc9/images/2025/07/08/51102-rare_earth_map-370_237.webp)
日本内阁府创新海洋开发平台计划主任石井正一 7 月向路透社表示:“目标是确保国内供应以强化国家安全,而不是让私人企业出售稀土牟利。”
若试验成功,将标志日本长期以来开发关键矿产的替代供应战略已取得突破;关键矿产日益被视为经济资产与地缘政治筹码。
国际社会正努力减少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日本此举也是其中的一环。
据《共同社》报道,7 月 1 日,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即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外长宣布一项新倡议,将加强矿产供应链合作。
四国外长在联合声明中表示:“我们对于关键供应链的突然受限与未来可靠性深感忧虑,尤其是在关键矿产方面。”
他们补充说:“在关键矿产的加工、提炼及其衍生产品的生产上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国家,将使我们的产业暴露于经济胁迫、价格操纵及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进一步危害经济与国家安全。”
这项声明延续 6 月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的承诺,当时各国领导人承诺改善环保与可追溯性标准,并支持对矿业生产与加工的投资。
风险扩大
中国最近加强对稀土材料的控制。今年 4 月,中方对 7 种稀土元素及相关磁铁产品宣布出口限制及许可证要求。
目前这些限制已非正式地扩及了其他未被列入管制清单的产品。
这项新政策导致从电子到国防等依赖中国原料的产业,面临不可预测的延误。
一名中国磁材出口商的销售人员于 6 月 30 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只要报关文件中出现一个敏感字眼 [如磁材],海关就不会放行,然后会进行检查;一旦开始检查,可能需耗时一两个月。”
该销售人员补充说:“比如钛棒和锆管也被滞留,而实际受到管制的项目是钛粉。虽然我们的钛棒和锆管不在管制清单上,但还是无法通关。”
一位不愿具名的欧洲官员于 6 月 29 日向《路透社》表示,中方仅发放“最低限度”数量的许可证,以避免欧洲生产线停摆。
然而,延误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经由印度等第三国转运,或与美国最终用户相关的货物。
批评人士形容中国的许可制度具有“高度侵入性”,包括要求企业提交详细的最终用途声明、生产计划、客户资料,甚至设施照片。
Longview Global 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资深政策分析师麦尼尔(Dewardric McNeal)6 月 29 日在 CNBC.com 上撰文指出:“这不仅是发放许可证,而是竞争性监控。”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占全球约 70% 的开采量和超过 90% 的精炼产能,并生产 92% 对关键技术来说至关重要的钕铁硼磁铁。
尽管美国与日本近来积极推动供应来源多元化,但观察人士仍警告,鉴于中国在该产业的快速扩张与投资,全球供应链仍极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