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美華 |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現代化之後成為一支更強大的全球力量,也隨之擴大了國際軍事參與,支援北京的外交政策目標。
根據華盛頓的國家戰略研究所(INSS)最近發布的報告,軍事外交已成為中國治國方略的重要工具,既符合戰略目的,也符合作戰目的:塑造有利於北京的國際環境,為未來的海外行動奠定基礎,同時也有利於情報蒐集以及向外國軍隊學習作戰經驗。
這份名為《中國軍事外交》的研究報告指出:「解放軍與外國軍隊的接觸,其中包括美國的主要盟友和夥伴,已成為美中在全球和地區層面的戰略競爭中,一個愈來愈重要的舞台。」
這份在 6 月下旬發布的報告,以最新的分析資料和美國國防大學的資料庫為基礎,檢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 2002 年至 2024 年間的軍事外交活動,主要聚焦在三個領域:高層互訪、軍艦泊港訪問與聯合演習。
![2018 年 10 月 22 日,在中國湛江舉行的東協—中國海上演習開幕式上,中國海軍士兵列隊行進,這是首個以緩解南海緊張局勢為宗旨的聯合演習。 [法新社]](/gc9/images/2025/09/04/51813-afp__20181023__1a83dq__v1__highres__chinaaseandefencediplomacy-370_237.webp)
![8 月 31 日,中國儀仗隊在天津機場迎接俄羅斯總統普丁。這次會晤是中國軍事外交不斷擴張的一個例證,中國人民解放軍經常主辦和參與像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會議。[Vladimir Smirnov / 共用照片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9/04/51811-afp__20250831__72xk2cq__v1__highres__chinapoliticsdiplomacysco__1_-370_237.webp)
聚焦東南亞
報告指出,「東南亞已成為美中軍事外交競爭的戰場」,而亞洲則是中國首要關注的地區,其次是歐洲,至於非洲則遠遠落後,位居第三。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告訴《焦點》說:「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外交往來,除了展現區域合作姿態,也是中方蒐集情報和推動主權敘事的工具。」
他說,中國的做法強調「建立認知範圍」,尤其是在南海和台灣等問題上。這種策略在中國參與多邊安全論壇時發揮作用,讓北京闡明其立場。做法結合了策略溝通、敘事控制,有時還包含微妙的威攝元素。
在亞洲,南亞是中國軍事外交的次要重點(僅次於東南亞)。中國視巴基斯坦為重要合作夥伴,因為巴基斯坦在安全上仰賴中國的支援來對抗印度,而且巴基斯坦軍隊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除了提供武器給巴基斯坦之外,中國還透過聯合演習與交流,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
這種三邊夥伴關係增強了中國的戰備,還有制衡美國的的作用,有可能在印巴或俄烏等持續衝突中,轉移美國和北約對東亞的注意力。
多邊參與
國家戰略研究所表示,高層互訪仍是解放軍在軍事外交上最常見的形式。自 2009 年以來,中國接待外國訪團的數量,遠超過其外派的訪團數量,反映出各方日益接受依照中國的條件進行接觸。
近年來,中國採取了類似美式的「2+2」會議模式,與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夥伴國建立國防和外交官員都參與其中的對話機制,旨在強化安全與外交政策管道之間的協調。
中國擴大在多邊場合中的影響力。
過去,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來擔心在多邊論壇上遭遇敘事控制的挑戰,現在反而經常參與、甚至主辦此類會議,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和香格里拉對話等。
這些論壇讓中國傳播戰略訊息,使其在地區安全架構中的角色合法化,並以自己的方式引導討論。
參與論壇的誘因
報告指出,解放軍持續擴大參與多邊軍事論壇。
國家戰略研究所列舉了解放軍尋求參與此類論壇的三個原因:「解決政府間的協調問題……影響攸關北京利益的安全合作」,傳播「中國戰略訊息」和「在會議期間推進中國的雙邊目標」。
然而,國家戰略研究所表示,中國軍事外交的實質影響仍然有限,特別是在戰術和作戰層面。
對美國來說,關鍵不是斷絕與解放軍的所有交流,而是確保此類接觸不會轉化為中國的戰略優勢或軍事利益。
泊港訪問與演習
自中國在吉布地設立海外基地以來,海軍軍艦泊港停靠的次數有所下降。中國海軍泊港停靠的次數在 2017 年達到高峰,但在 2020 年受疫情影響急劇下降,直到 2024 年仍在持續復甦。
至於軍事演習則以雙邊為主,但多邊演習也日益增多,是中國外交延伸的核心。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定期舉行的上合組織「和平使命」演習和巴基斯坦的「阿曼」演習,這些演習通常關注救災等非傳統安全問題。
這種比較軟性的關注,提升了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全球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