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美华 |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之后成为一支更强大的全球力量,也随之扩大了军事参与,支援北京的外交政策目标。
根据华盛顿的国家战略研究所(INSS)最近发布的报告,军事外交已成为中国治国方略的重要工具,既服务战略目的,也服务作战目的:塑造有利于北京的国际环境,为未来海外行动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收集情报以及向外国军队学习作战经验。
这份名为《中国军事外交》的研究报告指出:“解放军与外国军队的接触,其中包括美国的主要盟友和伙伴,已成为美中在全球和地区的层面战略竞争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舞台。”
这份报告于 6 月底发布,以最新的分析材料和美国国防大学的数据库为基础,检视了从 2002 年至 2024 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外交活动,主要关注三个领域:高层互访、军舰停靠访问与联合演习。
![2018 年 10 月 22 日,在中国湛江举行的东盟-中国海上演习开幕式上,中国海军士兵列队行进。这是首次以缓解南海紧张局势为宗旨的联合演习。 [法新社]](/gc9/images/2025/09/04/51813-afp__20181023__1a83dq__v1__highres__chinaaseandefencediplomacy-370_237.webp)
![8 月 31 日,中国仪仗队在天津机场迎接俄罗斯总统普京。此次会晤是中国军事外交不断发展的一个例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主办和参与如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会议。[Vladimir Smirnov / 共用照片 / 法新社]](/gc9/images/2025/09/04/51811-afp__20250831__72xk2cq__v1__highres__chinapoliticsdiplomacysco__1_-370_237.webp)
聚焦东南亚
报告指出,"东南亚已成为美中军事外交竞争的战场”,而亚洲则是中国重点关注的地区,其次是欧洲,非洲则远远落后,位居第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家荘嘉颖告诉《焦点》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外交往来,除了展现区域合作姿态,也是中方收集情报和推动主权叙事的工具。”
他说,中国的做法强调“建立认知范围”,尤其是在南海和台湾等问题上。这种策略在中国参与多边安全论坛时发挥作用,让北京阐明其立场。做法结合了战略沟通、叙事控制,有时还包含微妙的威慑元素。
在亚洲,南亚是中国军事外交的第二重点(仅次于东南亚)。中国视巴基斯坦为重要合作伙伴,因为巴基斯坦在安全上依赖中国的支援来对抗印度,而且巴基斯坦军队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除了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外,中国还通过联合演习和交流,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这种三边伙伴关系增强了中国的战斗准备,并起到了制衡美国的作用,有可能在印巴或俄乌等持续冲突中,转移美国和北约对东亚的注意力。
多边参与
国家战略研究所表示,高层互访仍然是解放军最常见的军事外交形式。自 2009 年以来,中国接待的外国代表团数量,远超其派出国门的访团数量,反映出各方日益接受依照中国的条件进行接触。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类似美式的“2+2”会议模式,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伙伴国建立防务和外交官员都参与其中的对话机制,旨在加强安全与外交政策渠道之间的协调。
中国扩大在多边场合的影响力。
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来担心在多边论坛上遇到叙事控制的挑战,现在反而经常参加、甚至主办此类会议,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和香格里拉对话。
这些论坛使中国能够传播战略信息,使其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角色合法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引导讨论。
参与论坛的诱因
报告称,解放军持续扩大参与多边军事论坛。
国家战略研究所列举了解放军寻求参与此类论坛的三个原因:“解决政府间的协调问题……影响攸关北京利益的安全合作”,传播“中国战略信息”和“在会议期间推进中国的双边目标”。
然而,国家战略研究所表示,中国军事外交的实际影响仍然有限,特别是在战术和作战层面。
对于美国来说,关键不是切断与解放军的所有交流,而是确保此类接触不会转化为中国的战略优势或军事利益。
停靠访问与演习
自中国在吉布提设立海外基地以来,海军军舰停靠访问的次数有所下降。中国海军停靠访问的次数在 2017 年达到顶峰,但在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急剧下降,直到 2024 年都还在持续复苏。
至于军事演习则以双边为主,但多边演习也日益增多,是中国外交延申的核心。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定期举行的上合组织“和平使命”演习和巴基斯坦的“阿曼”演习,这些演习通常关注救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这种更为柔性的关注,提升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