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信仰與外交:中國壓力下的台梵關係

隨著梵蒂岡迎來新教宗,其與台灣和中國之間微妙而複雜的外交關係正受到更密切的關注

5 月 11 日,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主持「天皇后喜樂經」祈禱儀式。隨著新教宗上任,梵蒂岡在台灣和中國之間如何取得外交平衡,日益受到關注。[Tiziana Fabi/法新社]
5 月 11 日,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主持「天皇后喜樂經」祈禱儀式。隨著新教宗上任,梵蒂岡在台灣和中國之間如何取得外交平衡,日益受到關注。[Tiziana Fabi/法新社]

文/李賢治 |

在普雷沃斯特 (Robert Prevost) 當選為天主教第 267 任教宗後,台灣外交界正密切關注台梵關係的未來走向。

普雷沃斯特在 5 月 8 日成為首位美國籍教宗,名號為「良十四世」(Leo XIV)。

梵蒂岡名列全球僅 12 個正式承認台灣的國家之一,也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

中國將自治的台灣視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並致力於在國際上孤立台灣。

2024 年 3 月 30 日的照片顯示,1 名中國天主教徒在北京復活節彌撒中受洗。[Wang Zhao/法新社]
2024 年 3 月 30 日的照片顯示,1 名中國天主教徒在北京復活節彌撒中受洗。[Wang Zhao/法新社]

隨著台灣在中國壓力下面臨日益嚴重的地緣政治孤立,台北以及全球觀察家都在密切關注,教宗良十四世領導下的教廷是否能維持與台灣的正式邦交。

台灣駐教廷前大使李世明 5 月 9 日向中央社表示,普雷沃斯特在 2023 年晉升樞機主教時,曾對台灣致賀表示感謝,也能很清楚地分辨民主台灣與共產中國之間的不同。

李世明對新教宗上任後台梵關係可望深化,表示樂觀。

中國方面則在 5 月 9 日向新教宗致賀,並表示希望繼續與梵蒂岡進行「建設性對話」。

平衡之舉

在教宗方濟各辭世之後,台灣原希望比照往例由總統賴清德出席喪禮。

但在與梵蒂岡協商後,外交部宣布由天主教教徒且具聖騎士身分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代表台灣出席。

雖然陳建仁是適當的代表人選,但這打破往例,引發外界疑慮梵蒂岡是否擔心惹怒中國才如此安排。

台灣被視為梵蒂岡的重要夥伴。陳建仁在 5 月 1 日接受《衛報》訪問時表示,儘管台灣 30 萬名天主教徒在全球天主教人口中僅佔 0.02%,但台灣一直扮演「橋樑教會」的角色。

在兩岸關係較為穩定的時期,中國神職人員會低調前往台灣,接受中文神學訓練。

台灣在教宗方濟各辭世後迅速表達哀悼,而中國則延遲回應,僅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重申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國約有 1200 萬名天主教徒。

在教宗喪禮當天,包括台灣在內的 160 多個國家派出領袖或特使參加。中國的缺席引發外界猜測,這與梵蒂岡未禁止台灣參加有關。

法國神學家兼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陳立邦(Michel Chambon)4 月 28 日投書天主教亞洲通訊社,稱中國曾向梵蒂岡施壓,要求拒絕台灣以官方身分出席喪禮。

梵蒂岡拒絕要求後,北京以缺席做為報復。

陳立邦寫到,「當中國在教宗方濟各安詳長眠時,給予這一記耳光,實際上也是給全世界一記耳光。」

緊張關係

自 1951 年中國與梵蒂岡斷交並成立由國家控制的「天主教愛國會」以來,雙方關係陷入緊張。這導致中國天主教徒必須拒絕教宗權威,不然就要轉入地下教會。

2018 年,梵蒂岡與中國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並於 2020 年續簽,但協議內容一直保密,引發外界批評此舉損害天主教教會的誠信。

梵蒂岡持續試圖平衡與北京的關係,這個做法繼續引發台灣的擔憂。

陳立邦在 5 月 1 日接受《衛報》訪問時表示,教宗方濟各成功地在加強與中國接觸之際,也維持與台灣的外交關係。

他說:「教廷不願放棄世界上任何一群天主教徒,包括台灣。它一直能夠在北京的壓力下靈活應對,並未中斷官方關係。」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Policy Link

驗證碼 *